【來論】屠海鳴:公務員也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在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眾咨詢期間,圍繞如何化解“千億財赤”熱議不斷,有人建議公務員減薪、裁員,縮減政府開支。有人算了一筆賬,2023/2024年度的公務員薪資開支為1562億元,若縮減1成,則可減少開支156.2億元。 計算這道“數學題”並不難,但問題是,公務員減薪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涉及到行政效率,是一道“社會治理題”;還有可能違約導致打官司,是一道“法律題”;甚至可能引發私營機構參照此例削減打工仔薪酬,也是一道“經濟題”。 基本法確定了香港“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區向中央負總責”的政治制度,公務員隊伍在特區的政治架構中非常重要;再從國際權威機構的評價看,香港國際競爭力雖有起伏,但“政府效率”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三位,說明香港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很高。 如今,人們經常講香港的“金字招牌”。其實,公務員隊伍的廉潔高效,政府效率世界一流,這也是香港的“金字招牌”。筆者此前曾在《信報》本專欄撰寫刊登《破“財赤”不能僅靠公務員減薪節流》一文,分析了公務員減薪弊大於利,引起較大反響,不少人士表示認同。因此,依靠“公務員減薪”化解“財赤”,不僅從“數學題”的角度看是“杯水車薪”,從“社會治理題”、“法律題”、“經濟題”的角度看,也並非是一個好答案。 “政府效率”折射公務員素質 去年6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佈的《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年報)中,香港排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五位。在年報的四個競爭力因素中,香港“營商效率”和“基礎建設”排名明顯上升,躋身全球前十名;“政府效率”排名高居全球前三名之列;“經濟表現”的排名也大幅提升,表明經濟復蘇。 其實,在世界各權威機構報告中,香港“政府效率”這項指標一直名列前茅。再看看四個因素中的其他三個因素,“營商效率”“基礎建設”“經濟表現”指標的提升,也有“政府效率”的功勞。 舉一個例子,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政府2022年7月就任之時,三年疫情造成的危害已到了集中爆發期,經濟蕭條,民生困頓,人才和投資流失。面對此情,特區政府不是簡單地作“守夜人”,而是主動想辦法提振經濟,“搶人才” “搶企業”“搶資金”,發展“盛事經濟”吸引客流,推進香港機場“三跑”的重點項目建設,出訪中東、東盟國家,吸引家族財富管理中心落戶香港,等等。試想,若不主動出擊,香港“營商效率”“基礎建設”“經濟表現”三項指標恐怕難以提升。 有人認為,香港問責官員和公務員論資排輩晉升,往往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心態工作,即使表現未能達標,也可照樣晉升。這個說法不符合事實! 以本屆政府為例,在兩年半時間,乾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包括關係千家萬戶利益的“公屋建設”“劏房規管”等,為瞭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司長級官員領導的跨部門委員會(或工作小組),專“啃硬骨頭”。也就是說,這是在日常工作之外再“加碼”,怎能說“不求有功”呢?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對政府效能的變化深有感體會。她表示,本屆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強化公務員管理的措施,包括增設“全政府動員”級別以強化應變能力,簡化退休機制,加強紀律個案處理力度,以及加強公務員培訓等。 市民也留意到,去年底,有兩個政府部門“換將”,陳美寶任運輸及物流局局長,羅淑佩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兩人口碑極佳,特別是此前任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房屋署署長的羅淑佩,打擊公屋濫用成效卓著,兩年收回5000個濫用公屋住宅,等同一條中型屋邨,贏得市民稱贊和中央肯定。 保持公務員廉潔高效穩定是關鍵 經濟不景氣,拿公務員開刀。這實質上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看待香港的公務員隊伍,應該有兩個視角:一是看共性,二是看個性。 從共性看,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政府公務員隊伍都保持穩定,薪資和編制不像私營企業那樣隨著經濟形勢變化而大起大落。因為,公務員的工作不僅涉及經濟發展,還涉及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許多方面,無論經濟差到什麼程度,公共服務不能弱化。 從個性看,香港實行“高薪養廉”,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十分管用。香港公務員廉潔表現舉世公認,香港能長期保持營商環境世界一流的業績,與“高薪養廉”密切相關。還有,香港公務員隊伍整體上比較精乾。香港公務員編制為19.2萬人,現在的實際人手約17.4萬人,佔香港人口約2.3%,較英法等高比例的國家7%至8%為低,較美日等較低比例的國家2.5%至3%也為低。當然,香港是一個特別行政區,沒有國家層面的事務,但這個指標維持在2.3%屬合理水平,並非有人說的“冗員過多”。 那麼,經濟不景氣,是否公務員就必須減薪呢?事情並非那麼簡單。香港公務員缺額2萬多人,這種現象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了,為何?並非政府不想補齊人手,而是公務員越來越不好當了! 本屆特區政府堅持“以結果為目標”,引入企業慣常運用的業績考核制度,設立110項關鍵績效指標(KPI),每年會公佈一次落實KPI的結果。若有政策局或部門工作不達標,要瞭解背後的理由,如果有人躲懶,或涉及能力和其他個人理由,會按紀律程序處理。在這種考核制度下,公務員並非“論資排輩就可晉升”的“香餑餑”,有人辭去公職、重新擇業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如何留住人才、穩定公務員隊伍,倒成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公務員減薪不可取 有人稱,現在經濟不景氣,各個行業都在減薪,公務員減薪也是順應趨勢。這個說法同樣值得質疑。 據求職招聘平台Jobsdb by SEEK公佈《2025招聘、薪酬及福利調查報告》,預料本港打工仔2025年平均加薪1.8%。其中加薪幅度較高的行業有:美容護理/健康行業為3.6%,工程行業為3.2%,運輸物流業為3.1%,傳媒廣告行業為2.7%,飲食行業為2.4%,款待/旅遊行業為2.2%。 有商界人士表示,不建議公務員減薪。認為特區政府尚有許多工作需要大力推進,減薪絕對打擊士氣。並舉例說,2003年沙士後曾經對公務員減薪,當年的經濟環境更差,但現在的環境有別於那時,現在的私營機構仍願意給員工加薪,若公務員減薪,則會造成連鎖反應,導致私營機構參照公務員做法減薪,令300多萬打工仔收入降低,更不利於刺激消費。 行政長官李家超曾多次表示,透過開源和節流兩個辦法化解“財赤”,財爺陳茂波也表示,將考慮壓縮政府開支。那麼,是否把公務員減薪作為化解“財赤”的措施呢?筆者認為,應釐清兩個問題: 一是“開源”重於“節流”。正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日前所言,減薪並非實際做法,應正面思考如何發展本地經濟,“做大個餅”。造成“財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賣地收入銳減,梁君彥舉例說“立法會隔壁一塊地都賣500多億元(指中環新海濱508億地王),一千億系兩、三塊地。”由此可見“開源”的重要性。經濟發展有週期性波動的規律,只要香港經濟恢復信心,化解“財赤”並非難事。 二是政府要講信用。基本法第一百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前在香港政府各部門,包括警察部門任職的公務人員均可留用,其年資予以保留,薪金、津貼、福利待遇和服務條件不低於原來的標準。”這一條明確了公務員薪酬的基本原則。從實施層面看,政府聘用公務人員簽訂了合約,明確了公務人員的薪資等級、以及退休後的待遇,若非出現不可抗力(比如發生戰爭或重大災害),就不應該減薪。隨意減薪,從道理和法理上都難以成立,也難以服眾。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表示,香港要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平心而論,香港的“政府效率”也是一面閃亮的“金字招牌”,讓這面“金字招牌”閃閃發光的“光源”,正是公務員群體。因此,我們應從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高度,來認識穩定公務員隊伍、激發公務員士氣、打造“有為政府”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編輯:陳卓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