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葉思苑:中美關稅戰為何最終可能無法妥協?2025年4月9日中午,美國對等關稅正式落地,特朗普以極限施壓姿態震撼全球。根據白宮公佈的圖表,美國將對中國實施34%的對等關稅,并因“芬太尼問題”額外加征20%,部分中國產品若叠加此前關稅層級,總稅負或將突破104%。這一空前力度的關稅新政,迅速引發全球政治震蕩與市場劇烈波動。 不同於以往將關稅作為短期談判工具的傳統做法,特朗普及其政策團隊將加征關稅視為恢復“美國製造”、平衡貿易逆差、替代內部稅負的重要制度性抓手,進一步凸顯其“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中國方面也逐漸形成了對關稅問題更為冷靜、堅定的戰略認知,認為對美妥協不僅無法換來減稅,反而可能助長美方變本加厲,必須采取系統性應對。 1. 在這種背景下,中美是否還有可能就關稅問題達成妥協,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性問題,而成為反映雙方深層戰略定位差異的“結構性衝突”問題。觀察當前局勢,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判斷:中美之間在關稅領域達成妥協的空間正在迅速收窄,未來更可能走向長期、有節制的對抗與結構性脫鈎。 首先,特朗普對關稅政策的堅持,并非出於短期經濟博弈考慮,而是基於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信念。其政策背後的邏輯清晰而直接——一是通過征收關稅促進製造業回流,重建“美國製造”;二是用加征關稅來對衝貿易赤字,讓美國人民認為“不是吃虧,而是解放”;三是通過對全球加稅來彌補政府財政收入缺口,從而減輕國內企業和居民的稅負。據估算,為了實現讓美國人每年減稅5000億美元的目標,美國每年需要從關稅中獲得約1000億美元,遠遠高於以往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他正加倍推動全球範圍內的關稅擴張,無論對象是競爭對手還是傳統盟友,皆難以幸免。 中國方面對形勢的判斷也更加清晰。面對美國通過關稅施壓,中國并未試圖以短期妥協換取緩和,而是采取了堅定的戰略性應對。首先,通過資本市場、財政政策、貨幣工具等手段穩定國內經濟基本面,有效對衝外部衝擊;其次,明確拒絕在核心利益問題上妥協,堅定維護國家發展路線和技術自主;再者,推動內外循環格局的形成,藉助“一帶一路”、RCEP、中俄經貿等多邊平台,擴大非美市場依賴,逐步淡化對美貿易地位;最終,增強民間共識與產業聯動,構建對外博弈的統一陣線。 (圖:中新網) 2. 顯而易見,在這樣兩個“戰略定力極強”的大國之間,關稅已經不僅僅是貿易工具,更成為制度對抗的象征符號。特朗普政府將其視為“外征稅、內減稅”的國家治理新工具;而中國則將其視為主權尊嚴與發展自主的底線問題。在這樣的框架下,妥協的空間被壓縮至極限。 更為關鍵的是,隨著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美國政府已進一步明確將關稅作為財政替代機制的重要工具。這意味著,即便中國在經濟層面做出一定退讓,也難以撼動美方加征關稅的根本動機。特朗普曾多次公開表示,通過對全球加稅,美國人民可以少繳所得稅,企業利潤空間也將擴大,稅收負擔將由外國供貨商與消費者承擔。而這一“以關稅養減稅”的思路,在美國國內尤其是在保守派選民中具有廣泛的政治號召力。在特朗普主導下,任何“取消關稅”的舉措極易被視為“對外軟弱”,從而進一步壓縮政策迴旋空間,特別是在選舉周期政治氛圍仍濃的背景下。 3. 基於此,美方針對中國的打壓手段也愈加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關稅工具,而是延伸至對關鍵科技平台的打擊。圍繞TikTok的紛爭也折射出中美經濟博弈的新焦點。TikTok不僅在技術上對美國形成挑戰,其在美國擁有超1.7億月活躍用戶,2024年廣告收入高達123億美元,更打破了美國傳統媒體對全球輿論的主導權。在諸如巴以衝突等議題上,TikTok平台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美國政府無法再輕易操控全球叙事,從而引發其高度警惕。更重要的是,TikTok背後的推薦算法因其高效與精準,成為美方技術覬覦的核心之一。特朗普曾公開表示,若中國同意將TikTok出售給美國,美方可考慮在關稅問題上作出讓步,然而中國已明確表態,不會將TikTok出售,也不會在技術主權上妥協。 TikTok事件進一步說明,關稅問題早已超越經濟範疇,演變為科技、信息、規則乃至國家治理權的多維度競爭。美國試圖通過強制收購、立法打壓等方式奪取TikTok的控制權,其深層動因正是希望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正如當前對華關稅措施所展現的那樣,美國已不滿足於在市場規則中競爭,而是試圖通過制度重塑與強權操作來扭轉既有格局。而中國的回應則是在戰略上更為系統化與長期化,既包括對抗,也包括構建替代性機制。 由此可見,妥協不再是中美關稅問題的關鍵詞。在未來一個周期中,關稅、科技、平台主權將交織為一體,成為中美之間制度性博弈的新戰場。中美經濟關係正在步入一個以“穩住底線、防止誤判、有效脫鈎”為核心的新戰略周期。 (本文作者為國際政治學者、經濟與地緣政治專家,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