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楊流昌:​台商“向陸突圍” 粉碎“以台耗華”陷阱

分享到:
2025-04-18 19:4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在中美關稅戰延宕七年、美國對華科技圍堵全面升級危急時刻,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4月18日再度於南京高規格召開台商座談會,其時機與內涵極具戰略深意:當特朗普政府以“重塑台海威懾”為名啟動新一輪對台軍售,並試圖將台積電先進制程產能加速向亞利桑那州遷移之際,大陸以強化兩岸經濟共同體反制“晶片聯盟”撕裂,以台商“用腳投票”的現實打破“兩岸經濟脫鉤”幻象。這場座談會不僅是對美國“以台耗華”戰略的精准拆解,更標誌著兩岸融合發展進入“主動塑造規則”的新階段。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18日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台商代表座談會。(圖源:中國台灣網)

一、從“關稅防火牆”到“創新共同體”:大陸以制度型開放破局美國遏壓

美國近期將301關稅擴大至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戰略領域,並試圖通過《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將台灣嵌入其“友岸外包”體系。大陸此次座談會直擊要害,宣佈將台資企業全面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覆蓋,允許台企牽頭重大科技專項,並試點兩岸聯合申請國際專利。這一制度突破不僅將台灣高端製造、半導體設計等優勢領域錨定在大陸產業鏈內,更通過“研發本土化”阻斷美國“掏空台灣技術”的路徑。資料顯示,2024年台企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數量同比增長37%,兩岸聯合專利申請量首超日韓,印證科技融合已成不可逆趨勢。

二、“內需韌性”對沖“外向脆弱”:台商戰略轉向重構兩岸經濟底層邏輯

當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因成本飆升陷入勞資糾紛,大陸宣佈第三批“兩岸融合示範區”落地中西部,以稅收優惠、土地彈性出讓等組合拳,引導台商向新能源汽車、工業母機等戰略行業縱深佈局。台達電子在重慶的“零碳產業園”、鴻海鄭州廠轉型新能源汽車總裝基地等案例,凸顯台企正將大陸超大規模市場與“雙碳”轉型機遇轉化為“非美賽道”競爭力。這種從“依賴歐美訂單”到“深耕大陸需求”的範式轉換,使得2024年台資企業內銷占比升至58%,首次超過外銷,徹底扭轉兩岸經濟“單向依附”結構。

三、從“反獨促統”到“命運共構”:經濟融合定義統一新敘事

面對賴清德當局鼓噪“兩岸互不隸屬”,大陸以“共用式發展”構建統一認同: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升級“海峽兩岸數字貿易港”,試點兩岸資料跨境流動“白名單”;平潭探索“台胞自治社區”基層治理模式,賦予台商公共事務決策參與權。此類制度創新將經濟紅利轉化為治理認同,使“台灣同胞”從政策客體升格為治理主體。當台灣工商團體公開反對當局“晶片禁令”並呼籲簽署《兩岸產業鏈安全協議》,表明經濟融合已從市場選擇升維為政治共識。

歷史的十字路口,大陸正以“融合辯證法”破解美國“以台制華”困局:當華盛頓企圖用“台灣牌”製造耗損,大陸將台海變局轉化為深化改革的動力;當“台獨”勢力幻想“經濟斷鏈”,兩岸市場規律已編織出密不可分的利益網路。台商“向陸突圍”重構中美博弈棋局,大陸戰略定力粉碎“以台耗華”陷阱。這場座談會揭示的不僅是台商“用腳投票”的務實選擇,更是中華民族在百年變局中走向復興的必然邏輯——沒有任何外部勢力能夠阻擋14億人追求統一的意志,也沒有任何政治操弄可以割裂血脈相連的共同體命運。台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賴于民族復興,這是歷史定論,更是現實正在書寫的答案。

(本文作者為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楊流昌)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李冉】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