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雲錦看“非遺”如何走進旅遊空間香港中通社2月24日電(記者 吳一帆) 隨著2023年初新冠防疫政策的優化,中國人口流動與旅遊市場逐漸復甦。21日是中國傳統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節日,春光漸明,人們對日常文化娛樂與精神追求也多了更加美好的期待。22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發佈《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這對保護非遺、高質量發展旅遊業都十分有啟示意義。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南京雲錦織就的明代十二團龍龍袍料(黃強供圖) 《通知》指出了非遺與旅遊可以相輔相成的聯結點。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遊的重要資源,豐富了旅遊的文化內涵。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大眾生活方式,為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遺的生機和活力。要“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位於長江下游的江蘇省南京市,古稱金陵、建康、白下等,自公元229年起,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此定都,有“十朝都會”的雅稱。南京有一種織造技藝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雲錦。雲錦因燦若天上雲霞而得名,運用構造複雜的大型織機,採取“通經斷緯”等高超技術,以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中國明清兩代的龍袍等皇家服飾。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明代織造雲錦的小花樓提花機,取自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黃強供圖) 文化學者黃強是南京服飾學會服飾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曾出版《繡羅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飾與時尚》一書專章介紹南京雲錦。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黃強表示,雲錦的歷史有1500多年,出現於六朝,鼎盛於明清。極盛時代,南京的織錦機戶有二百餘家,每戶織機二三張、五六張不等,每年出品總量價值白銀二百餘萬兩。清道光、咸豐年間,南京擁有庫緞織機約2500台,妝花描金緞織機約1000台。今天,南京城內有南京雲錦博物館展示雲錦實物和相關研究成果,位於水西門菱角市的江南絲綢館也有雲錦織機展示。 “南京還有一處江寧織造博物館,也少不了雲錦元素。”黃強說,這是因為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與南京、與雲錦聯繫密切。《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長期在南京生活,其曹氏家族清朝康雍年間在江寧織造任上近60年。而南京雲錦就屬於江寧織造府重點管轄行業,其庫緞、織金、妝花等品種都是當時皇室貢品中的高級織物。自帝后禦用服飾,到宮廷帷幔裝飾,都大量耗費雲錦,還作為答謝海外的饋贈禮品。 黃強表示,許多人因為對《紅樓夢》感興趣,也會前往江寧織造博物館,從而了解雲錦,這是一個雲錦自然而然走進大眾生活的例子。 南京雲錦代表性產品清代黑地童子攀枝妝花緞(黃強供圖) “傳統的雲錦是帝王、皇室、官員的專屬,普通人因為等級界限、造價高昂無緣使用。”黃強說,“而雲錦在今天的實用價值,在於圖案設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他表示,將雲錦融入旅遊開發,首先是參觀、了解雲錦織造,了解其工藝、圖案的含義,促進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其文化的學習,這在南京的博物館已經實現。 然而他認為依然有做得更好的空間。“如可以設置體驗場景:雲錦服飾的穿戴、走秀,結合傳統服飾了解中國古代的等級、規制、禮儀,對歷史產生感性直觀的認識。還有現代雲錦的創意及其開發。雲錦服飾不只是傳統服飾,現代服飾、禮品設計也可以加入雲錦。” 不過,他也提醒非遺融入旅遊要以有效保護為前提。“雲錦工藝極其精湛,獨一無二。開發中千萬不能低俗化,依然要保持其高雅之美。”(完) 【編輯:吳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