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通說:蚊子飛不進的百年滄桑

分享到:
2023-05-20 14:33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活化歷史建築物,要保留其原來歷史價值,還要有人氣,不能變成無人問津的“蚊子館”。

在這方面,香港還是很多成功案例的。

香港有不少富本土特色的建築物,為巿民帶來不少集體回憶,隨著城市急速發展,為了讓這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得以保存,特區政府透過保育及活化,讓這些建築保存原來的風貌,並賦予了新的生命。

图片

中西文化交匯的香港,面積不大,卻有超過1500項已評級的歷史建築,它們是文化認同及延續的象征,是城市建築美學的體現,也成為遊客的新打卡點。

近日,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中電鐘樓便完成保育活化成為文化館,19日起對公眾免費開放。

近一個世紀歷史的中電鐘樓大樓,是香港現存少數的國際主義建築風格建築物,以紅棕色釉彩磚瓷覆蓋,採用當年歐洲流行的裝飾藝術,在周邊的現代住宅群中,盡顯古典色彩。

图片

展館除介紹電力發展史,還有中電創辦人嘉道理家族在香港的足跡。祖籍伊拉克巴格達的艾利嘉道理1880年來到遠東創業。先後購入香港大酒店、山頂纜車和中華電力的股份。因此,中電大樓花園內還擺放著退役的第五代山頂纜車。

走在香港街頭,歷史建築就在身邊。這也是香港保育的主題——活化。不用玻璃罩起,也不會高價收費,反而是將現代生活融入歷史建築中,例如香港法定古跡大館,餐館開在舊警察總部內,飯後還能參觀舊時監獄,融合得非常巧妙。

截至今年3月9日,香港有173項一級歷史建築,當中有遊客熟知的半島酒店、虎豹別墅、黃大仙祠等。二級歷史建築342項,車公廟就是其中之一。三級歷史建築有近350個項目。

若算上法定古跡和歷史建築,香港共有超過1500個項目獲評級。不過,香港具有保育價值的建築遠超這個數字。古跡辦曾委托團隊在1996至2000年進行全港歷史建築調查,錄得8803幢建築物,大部分建於1950年以前。

目前,逾千幢歷史建築中近六成半屬私有,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對某些業主而言,歷史建築的文化價值,遠大於地產商業價值。

談及香港成功活化保育歷史建築物案例,不得不提包括藍屋建築群、中環街市、薄鳧林牧場、大館等,這些建築物全部都可以內進參觀,廣受市民和遊客歡迎。

藍屋建築群

图片

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的藍屋,原址在19世紀曾是“華陀醫院”及“神醫華陀廟”,1920年代被重建為樓高4層的唐樓;1980年代香港地政署進行修葺時,將整座唐樓油成藍色。

2006年房協及市建局宣佈斥資港幣1億元在藍屋一帶展開市區活化及保育項目,除複修原有老建築,保留唐樓多元用途特色。項目在201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的卓越獎項,成為香港首個卓越獎項得主。

中環街市

图片

中環街市已有82年歷史、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經歷4年活化後,去年正式開業。總面積約有12萬平方呎,樓高三層,擁有過百間店鋪,當中保留13個具特色的街市檔口。街市內保留不少原有建築元素,如牆上舊標語、米磅、舊樓梯等,再配上歐式日光庭園及複古街市紅燈大堂等,打卡位處處。街市不時都舉行大型活動,如市集、現場表演等活動,成為文青打卡熱點。

大館

图片

前身為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 經翻新活化後成為一所古跡和藝術館,集藝術、歷史元素及餐飲於一身。活化項目於201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的卓越獎項。

活化後,館內有16座經保育活化的歷史建築,以及兩棟由著名的瑞士建築公司設計的當代建築: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遊客可親眼看到經修復的歷史建築和開闊的庭院,一窺19世紀末以來的故事。

薄鳧林牧場

图片

位於薄扶林的百年活化古跡“薄鳧林牧場”,於今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前身為1887年建成的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屬發展局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一部份,2009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2015年6月香港明愛獲選活化該舊活化宿舍,並以薄扶林的舊稱“薄鳧林”命名(“鳧”粵音讀“扶”)。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者陳天權著有多本介紹歷史建築的書籍,去年他推出新書《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其中提到,香港過去的文物保育工作由上而下,但近十多年來,多見由下而上,民間積極發聲,部分歷史建築亦由民間團體構思活化。

為善用歷史建築,特區政府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邀請非牟利機構以社企模式活化及營運一些由政府選定及擁有的歷史建築物。2008年至今有22幢歷史建築受惠,不少已成為香港文物旅遊熱點,當中5項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近年來,不少私營企業看准機會,加入保育隊伍。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1952年落成的璇宮戲院。新世界發展近年將皇都戲院活化為表演場地,讓舊樓成為新的打卡點。

成功的文化遺產保育不僅是保留建築物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延續建築物的用途。

無論是新功能,還是老用途,古跡延續了生命力。

而越來越多的百年古建,成為網紅打卡地,也似乎說明香港社會時下對傳統文化的新態度。(作者  陳卓儀  崔靜雯  周文菁)


【編輯:周文菁】

視頻

更 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