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通說:僑批:近代移民情感的集體記憶

分享到:
2023-05-26 16:55 | 稿件來源:通說

【字號:

近日,一個特別的展覽在香港展出,這是由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辦的汕頭僑批文化藝術展,也是僑批首次在香港展出。僑批已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一封封泛黃家書,訴說華僑下南洋的奮鬥史,蘸滿海外中華兒女最樸實的家國情。

早期華人離鄉別井到海外打拼,將家書和錢寄至國內,既有家書,也有萬金,這就是“僑批”,是銀、信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之所以叫“批”,是因華僑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沿海,“信”閩南語發音為“批”。

僑批興起於19世紀上半葉,直至1979年僑批業務歸口中國銀行管理才完成歷史使命,歷時一個半世紀。粗略統計,留存下來的僑批約20萬件。

此次在香港展出的僑批由汕頭僑批文物館借出,這是中國首家僑批文物館,其成立離不開香港知名潮商莊世平先生、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宣導。饒宗頤教授將僑批看作民間原生態“草根”檔案文獻,其價值可與敦煌文書、徽州文書相當。

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席高佩璇在展覽開幕典禮形容,僑批如同一個時間囊,透過當中的文字,我們可以窺見那個時代華僑的生活點滴。它除了是書信,也是一件藝術品,從字體以及書寫方式等細節,都蘊含潮汕文化特色,是一件獨一無二的文化載體。

有僑就有批,但研究僑批要從潮汕開始。研究潮汕文化多年的學者許百堅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清末到民國約有400萬潮汕人到海外賺錢養家,最高峰時潮汕地區有一半人靠海外華僑給養,華僑在潮汕人的歷史佔據極大份量,因此也留下了大量僑批史料。

“錢銀知寄人知返”,潮汕人到海外也叫“過番”,華僑也叫“番客”。到埠第一件事便是寫家書報平安,將手上剩餘盤纏寄回家,這就叫“回頭批”。

許百堅說,過番是無可奈何出外討生活,並非人人都能衣錦還鄉。“有些半路落海,有些到橡膠園打工水土不服人沒了,有些餓死他鄉。每一封批都記載了番客在番邦的風波和歷程,可以說是一字一淚。”

展覽上一封僑批,醒目的“難”字引起參觀者的注意。中國人有報喜不報憂的傳統,何況到了海外,可見是真的難!這是印度尼西亞陳君瑞寄回家的僑批,內夾以“難”為題的七言絕句:“迢遞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複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這封獨特的批信,道盡了早年華僑在外打拼的艱辛。

仔細讀批,發現不少信都是潮汕男兒寫給“母親大人”,體現了“女主內”的傳統文化,但女番客并未缺席。

展廳內一封僑批字體娟秀,由旅居新加坡的陳蓮音所寫,她得知遠在家郷的老母親“三餐常缺,難離杖舉步。難為女街邊賣霜,尚無從維持生活,焉有餘錢寄批?唸白髮老母年邁,故而節省日常用費,付去以贖不倫之罪。”

此批封還附上了外國幣三千元。這也是僑批必備的信息,通常在信封最右側寫明金額:“外附大銀壹拾元、外附大龍銀貳元、外附洋銀五大元、外附金券貳萬元”。這些不同幣種的流動,可以說是最早期的匯兌金融業。

圖片僑批上不同幣種的匯款備注,右下萬興昌批局是當時汕頭十大批局之一

僑批最開始由鄉親順路友情帶回,批多了便衍生“速遞業”,華僑直接在海外開公司收批寄批,形成頗具規模的批業,還有扮演速遞員的“批腳”。據記載,旅居泰國的700萬中國僑胞,七成為潮籍,泰國的潮幫批局最高峰時有156家之多。

僑匯注入潮汕,改善了家鄉生活,也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來源。在國難時,華僑更是通過僑批慷慨助餉。

展覽中一封回批的落款處,名字是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廖承志。這背後是潮籍青年華僑通過僑批遞送,支援祖國抗戰的一段歷史。

旅泰青年蘇君謙等3人捐資國幣200元,支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筆款通過“口批”的方式,交由當地批局直接面授最可信的批腳,憑代號與密碼到汕頭聯號銀莊取款後,輾轉送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接到批款後,周恩來等人聯名寫了“回批”,欽敬他們的愛國熱枕。

許百堅表示,海外華人對國家建設舉足輕重,無可置疑。“世界上應該只有中國擁有這麼多海外華僑貢獻這麼多資源,讓國家幾乎從零開始建設。”

僑批是承載近代移民情感的集體記憶,一封封泛黃的僑批,藏著海外中華民族兒女最樸實的家國情。心繫故土的華僑魂,直至今日仍讓人動容。

【編輯:陳卓儀】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