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來論】從神舟十六號 看中國科技自立自強

分享到:
2023-06-01 15:37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周二(5月30日)上午9時31分,搭載着神舟十六號宇宙飛船的火箭成功升空;下午4時29分,神舟十六號與神舟十五號成功對接;下午6時22分,“神十五”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十六”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6名航天員成功“太空會師”。當筆者撰寫本文時,中央媒體、內地媒體、本港媒體都在播放這一歷史性鏡頭。

與以往不同的是,執行“神十六”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首次包含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類型,其中戴眼鏡的載荷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桂海潮,引發公眾極大關注。我國首位“戴眼鏡的專家”進入太空,意味着今後會有更多科學家可在太空展開科學研究,中國“飛天”進入了新階段。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神十六”進入太空,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邁出了一大步,也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縮影。

航天領域被拒門外 華自建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是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台,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並可以讓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國際太空站於1993年由美國、俄羅斯及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聯合建造,當時中國也有意加入,但被拒之門外;1998年,國際太空站建成,中國依然被拒之門外。

1999年,美國國會出台《考克斯報告》(Cox Report),誣陷中國“利用發射商業衞星的機會,特別是故障調查來竊取美國衞星、導彈與火箭技術,進而危害美國國家安全”;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的附加條款,禁止美國太空總署使用聯邦資金,與中國直接進行雙邊合作。該條款令中國科學家無法與美國航天局進行交流合作,在美國機構工作的中國籍人員以及中國籍在校學生,都受到了波及。

由此可以看出,在航天技術領域,美國始終對中國採取“關門”政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逼迫中國在航天領域走自己的路。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2005年,第一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2008年,第一次天空行走;2012年,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飛天;2013年,第一次太空授課;2021年,中國人第一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而這一次,中國首次把科學家送入太空站。

如今,當中國獨立建設的太空站閃耀太空時,1998年建成的國際太空站卻百病纏身,預計2024年停運。已有多個國家申請參與中國的太空站項目合作,部分項目合作已啟動。

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美國把中國排斥在外,中國卻建起了自己的太空站。

美技術打壓 逼半導體產業崛起

美國不僅在航天領域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打壓強度愈來愈激烈,愈來愈不加掩飾。

影響最大的,是半導體領域,中興被美國一擊即潰,之後美國又對華為下手,欲一舉壓制華為5G、芯片等技術的發展,盡管華為遭受重大業務損失,但華為業務在整體上還保持着持續發展,沒有倒下。

過往,由於半導體產業全球化非常成熟,中國企業可以買到芯片,並沒有在核心技術領域“做足功課”,一年要進口超過3,000億美元的芯片,對外依賴度高達70%至80%。

美國的打壓警醒了中國人,這些年來,中國全力攻克半導體產業的光刻機等關鍵設備、材料、製造技術難關,雖然與美國還有較大差距,但已有了不小進步;同時,中國還在想辦法多個方向“突圍”。

上周日(5月21日)韓國媒體《先驅經濟》發表文章稱,有觀點認為,美國政府加強對中國的半導體制裁,可能會為中國企業提供主導新興技術的新機會;上月7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正促使多家中國龍頭科技公司加快研究步伐,尋求利用國產自研等現有芯片資源,開發尖端AI,擺脫對個別外國先進制程芯片的依賴。

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對中國的步步緊逼,從短期來看,給中國發展帶來很多麻煩;但從中長期來看,卻是一件好事,令中國政府和企業形成共識: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國打壓甚麼,就逼迫中國發展甚麼,結果使中國在相關領域擺脫對美依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個邏輯已然清晰!

這些年,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腳步日益加快。以科研投入為例,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30,870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比去年增長10.4%,已連續7年保持雙位數增長。

愈挫愈勇 彰顯民族性格

美國有很多“中國通”,但近年來這些人在美國的話語權愈來愈小,而愈來愈多政客主張“對華遏制”,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政策,變得愈來愈違背經濟規律,有的明顯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完全失去了理性。

美國在經濟、科技領域的制裁,令更多中國人放棄幻想,自力更生,中國人性格中“愈挫愈奮”的因子被激活,爆發出巨大能量。這一點,恰恰是美國許多人沒看到的。

中國人有個鮮明的特點:愈是外部壓力大的時候,內部愈是團結;愈是受到打壓時,愈是不服輸、愈要爭口氣。上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曾多次威脅對中國使用原子彈;到了60年代,前蘇聯與中國關係惡化,也曾對中國發出同樣警告。正是在這種巨大壓力下,中國人下決心研發出了原子彈、氫彈,使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

再追溯到上世紀30、40年代,“七七事變”前,中國大地上軍閥割據,混戰不休;“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中國的各路軍事勢力“槍口一致對外”,合力抗擊日寇,內部凝聚力空前提升。

一個民族的性格,是千百年錘鍊而成的,時代在變,但民族性格難以改變;往深層次看,中國“科技自立自強”體現出民族性格,有着強大的精神支撑,美國若看不懂中國人的性格,則永遠無法解開中國的崛起之謎。

善用港基礎科研優勢 貢獻國家

此次“神十六”成功升天,與香港也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曾多次與內地專家攜手,研製出多項太空儀器,為國家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任務提供支持;國家還面向香港選拔載荷專家,有10餘人進入載荷專家複選,有機會圓航天夢。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對香港創科能力大有裨益。

長期以來,香港經濟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商業零售等傳統產業,以及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創科發展步伐緩慢,也缺乏信心。

近年來,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支持力度很大: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支持在港建立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鼓勵香港的科技企業到內地發展;鼓勵香港和內地科研人才交流;鼓勵港籍青年到內地進行科創工作。

有中央的支持,香港應樹立信心。香港具備優秀的基礎科研實力,在政產學研多方努力下,科研領域也是人才輩出,擁有很多蜚聲國際的科研人員,香港應利用優勢,既貢獻國家,也成就自我,精心培育創科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神舟飛天,舉世矚目。科技自立自強,香港大有作為!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香港“屠龍小隊”案宣判:兩主要被告分別被囚23年10個月及13年6個月
豪擲過億購千輛國產新能源車 這個香港車隊打算怎樣逆轉的士口碑?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