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公佈首份“中國戰略” 學者:中德未來關係會更複雜香港新聞網7月13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德國聯邦政府7月13日公佈首個“中國戰略”,指出德國與中國存在“系統性競爭”,有必要減少對華經濟依賴風險。該戰略同時也強調了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受訪學者表示,新戰略沒有脫離所謂“三重定位”的框架,相信未來中德在雙邊經濟層面會有更多交流,但在政治和地緣政治層面也會有更多衝突,關係會更加複雜。 這份文件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份作為文件出台的中國戰略,長達64頁。文件指,新出台的“中國戰略”是基於歐盟的共同中國政策。文件提及德國無意阻礙中國經濟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迫切需要“去風險化”,但不追求經濟脫鉤。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新戰略公佈後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們的目標不是與中國脫鉤。但我們希望未來減少在關鍵領域對華依賴。”他還稱,這一新戰略是“對一個已經改變並且變得更加自信的中國作出的反應”。 德國總理朔爾茨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1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戰略全面闡述了德國對華政策調整,涉及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但也沒有脫離歐盟對中國所謂“三重定位”的框架,總體而言相對平衡,沒有令人驚訝之處。 簡軍波續指,戰略主要是德國內部統一各方對華意見,以便貫徹統一的對華政策,雖然一些內容被細化,但整體沒有超越此前的論調,在具體操作中,肯定會為雙邊關係帶來困擾,但不會造成很大衝擊。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同日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這份由相對強調意識形態、主張對華強硬的綠黨治下的外交部為主起草的報告,相對突出強調了“三重定位”中的競爭與對手。原來中德是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若德國刻意突出競爭,強調意識形態,肯定會對於雙邊關係產生負面影響,面對更多挑戰。 新戰略在談到台灣問題時表示,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并雙方同意才能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軍事升級也會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文件還指出,德國與台灣在許多領域有著密切和良好的關係,並希望在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同時,擴大與台灣的密切關係。 對此,簡軍波表示,台海方面,其實還是一個老論調,稍微有變化的是除了講到和平方式之外,還談到雙方同意才能改變台海問題。相信未來德國會通過歐盟等更介入台灣問題。 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13日就德國政府“中國戰略”表明立場4個立場。中方聲明指出,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中德經貿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是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關係,對雙方都是更大的發展機遇,而非風險。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而強行“去風險”,只會適得其反,人為加劇風險。中德雙方應通過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推進雙邊關係“去風險化”。 這份由德國外交部牽頭起草的“中國戰略”,去年11月提交草案後,一直處在重新評估的狀態。據悉,直至今年7月11日,各部門仍在就內容進行談判,但各方就如何制定廣泛的透明規則等爭議焦點達成了妥協。 經過如此長時間的拉扯,丁純認為,這反映出德國內部在對華定位和中德關係上存在分歧。德國“紅綠燈”政府上台後,綠黨等試圖扭轉默克爾時期相對強調合作的狀態,不同界別對於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有不同聲音,尤其是企業和經濟界對這種意識形態掛帥的做法非常反感,德國政府也不敢輕易對中德關係下結論。 丁純說,德國作為大國在歐洲是“領頭羊”的角色,新形勢下德國首份“中國戰略”肯定在歐盟中會一定程度上起到“風向標”的作用,應該看到:不能與華脫鈎在歐盟已是普遍共識。(完) 【編輯:李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