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老照片·香港故事|那趟“7”字頭的特別快車

分享到:
2023-09-02 09:0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9月2日電  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不只是因為她的美麗她的繁華。游客浮光掠影看香港,看到的是國際都市的魅力或美景。但在這些風光的背後,都有著一段一段精彩但已淡出記憶的故事。 即日起,香港新聞網將推出《老照片·香港故事》專欄,重溫過去,穿越時空,回味那些溫馨溫暖溫情的時光。今天首發“那趟7字頭的特別快車”,講的是發生在六十年代的一個故事,敬請閱看。





1961年夏秋交替之際,一份文件送到了國務院。事關香港。

事情發生在當年的夏天。

1961年夏天,一車活豬在武漢江岸裝車後,轉來轉去,3天還沒有離開武漢市,結果到達深圳時死亡率達70%;一節車廂活雞,共486只,從武漢到深圳,只有16只是活的;一車黃河大鯉魚,從河南許昌出發,還沒到深圳就死光了。這麼低的存活率,如何滿足生鮮食品送達至香港?

這樣的事情不止在這個夏天發生。上世紀50年代,在交通運輸還比較落後的內地,運往香港的鮮活牲畜就常常面臨這樣的結局,以至於從內地出發到香港的整個運輸過程中,每個相關的人都提心吊膽。

物資匱乏的那個年代

1950年代,當時的香港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複原期,國際局勢的動蕩及中國內地政權的更替,都對香港相當大的影響。在二次大戰後,國民黨政府戰事節節敗退,大量逃難的難民湧入香港,當中有不少企業家將業務、資金和技術轉移到香港,逃港潮的新移民為香港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這些都為香港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香港人口由1947年約為175萬急增至1951年的201萬。同時,香港的房屋、醫療和教育都遠遠不足以應付急劇增加的人口需求,物資的匱乏使得當時香港居民普遍生活貧困。

在香港的街頭巷尾,問及老一輩港人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他們的腦海里一定會浮現出關於“物資保障”的點滴記憶。

由於港澳地區人口稠密、地盤小,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種植、養殖業,無論是基於地理還是血緣的關係,港澳居民生活物資問題的最優解只能來自內地。

香港市場食品供應緊張,市民所喜好的生猛鮮活品尤為短缺。

扛扁擔過關采購的香港居民

常見的情景是:清晨,香港市民常常提籃子、扛扁擔蜂擁過關,近至深圳,遠至廣州采購。由於交通不便,扛扁擔采購數量有限也保證不了食材新鮮。

面對此情此景,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鑒於廣東、廣西貨源不足,指示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向香港供應鮮活商品。

通往香港的“零擔車”困境

然而,上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交通運輸十分困難,往來香港的貨物運輸主要依靠鐵路——零擔車。零擔(Less-Than-Carl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是指一批貨物與其他幾批甚至上百批貨物共享一輛貨車的運輸方式。

由於沒有專列,供應港澳的活口只能按普通貨物運輸,也沒有適合裝載活口的專用車廂,“零擔車”掛上哪列算哪列。

上世紀內地供應給香港的鮮活商品主要靠鐵路運輸。

這樣不僅運輸時間長,而且發車、停站、到達都沒有固定時間,給活口的運輸、押運、飼養、護理等工作,以及押運員的生活帶來很多困難。此種運輸方式造成活口“減員”嚴重:活豬死亡率高達10%-13%;活魚死亡率高達40%-70%。

1959年1月15日,南海136輪從湛江裝載生牛150頭,運往香港,全部生牛裝在艙面。該輪離湛江後遇到風浪,天氣寒冷,海水打在艙面,生牛支持不住,相繼死亡。最後清查共死亡145頭,剩下5頭亦接近死亡,損失約3萬港元。

1959年1月6日,香港貿易工作委員會發來催貨電報:“由於近來我貨供市奇缺,市場已嚴重發生脫節……平均每家零售商只有半頭豬,每個蛋販每天只能分到兩個蛋……假設我出口貨源不作合理安排,勢必會造成經濟與政治上的不良影響,特此報請設法增加來貨……”

1961年夏天,一車活豬在武漢江岸裝車後,轉來轉去,3天還沒有離開武漢市,結果到達深圳時死亡率達70%;一節車廂活雞,共486只,從武漢到深圳,只有16只是活的;一車黃河大鯉魚,從河南許昌出發,還沒到深圳就死光了。

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國家有關部門認識到,要搞好活口對港澳的供應工作,切實做到“優質、適量、均衡、應時”,就必須從運輸這個環節抓起。因此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三列7字開頭的“特別快車”

1961年11月,外貿部和鐵道部聯合召開“上海會議”,拿出了一個“快運方案”。方案的核心是——趕香港早市。此外,要求沿途定時定點加水、加冰、上青飼料。

鐵路運輸歷來緊張,牽一發而動全身。

經過緊張而周密的籌備,1962年3月20日零時,滿載活豬開往香港的“621”專列一聲長鳴,駛出武漢江岸車站。沒有舉行任何儀式,“三趟快車”的第一趟快車就這樣悄然誕生了。

第一趟快車的裝車從頭一天夜里就開始了,一共發了30多個車廂,其中20多個車廂用於裝活大豬。“621”開行52小時,兩天后的凌晨4時左右抵達深圳北站,趕上了香港的早市。馬上,香港的代理“五豐行”報來喜訊:這車貨鮮活,特受歡迎!香港市民的反應非常熱烈:“祖國內地送來這麼多鮮貨……”

1962年7月,“621”運行100列之際,鐵道部上報了《關於鞏固和推廣快運貨物列車的經驗》的報告。周恩來總理在呈文上批示:“由上海、南京去深圳也應組織同樣的快車。”

隨後,鐵道部和外貿部聯合召開“武漢會議”。會議決定:“621”按普客車序列更名為“751”;從上海、鄭州分別開出“753”和“755”。至此,駛向香港的快車體系正式形成,確保供港澳鮮活商品穩定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1964年,鐵道部宣布這三趟以“7”字開頭的特別快車為“貨車之首”,除“特快客列”之外,所有客、貨車都要為之讓道。

特別快車的開行,使得運輸時間由過去的8至10天縮短到了2至3天,解決了供應港澳活口運輸時間長和停靠、到達不定時帶來的各種問題,有效保障了港澳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時也給國家創收了更多的外匯。

從3趟到N趟的飛躍

開行50多年來,這三趟“特別快車”為港澳市場輸送了1億多頭生豬和活牛,同時還運輸了10億多隻家禽,以及大量的蔬菜、水果、蛋品等,食品安全率達到了99%以上。

1997年,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吳儀親自押車,走近特別快車上這些平凡、樸實而又偉大的押運員,實地瞭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并為他們排憂解難。

伴隨著中國高速公路網的形成,供港澳鮮活產品也逐漸從鐵路運輸轉向公路運輸、水路運輸等多種方式。

半個世紀來,三趟特別快車創造了一個奇跡:不管是在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還是在動蕩的“文革”十年,不管是橋樑斷裂、隧道塌方,還是華東華南發生嚴重澇災,不管是鐵路春運極為緊張,還是流行病毒肆虐的情況下,許多貨車無法正常運行,而三趟快車卻始終風雨無阻,從未停駛。

現在,三趟快車早已經變成了每天行駛在港珠澳大橋上的“N趟快車”。它不僅豐富了港澳人的四季菜籃子,也為兩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提供了切實保障,飽含著內地與香港割不斷的手足同胞血脈情。

【編輯:錢林霞】

視頻

更 多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
【你不知道的香港】香港郊外竟還有個隱世“老爺車博物館”?
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在深圳舉行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