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兩岸共繁花 民進黨怕什麼25日晚,台北市飄起小雨,在知名的寧夏夜市,一場以“就是要到寧夏”為名的“科目三”舞蹈比賽如火如荼進行。上至已參加工作的社會人士,下到年僅4歲的小朋友,眾多“絲滑”舞者不畏低溫風雨齊聚一場,全力舞蹈,爭取佳績。 這場原本是一次單純的“以舞促銷”商業活動,事前卻經曆了一波三折,遭到了民進黨當局及綠營媒體的集體圍剿,指責這是被大陸所謂的“認知戰”所影響侵蝕,是配合“舞統台灣”。 香港中通社圖片。 何謂“科目三”? 起初,"科目三"是大陸網友調侃廣西人的一生都要經曆三次“考試”,分別是“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而“科目三”就是這套連招小舞步。作為以神曲舞步形象出現的“科目三”,其起源已難以考究,一說是源自於一場婚禮中的一段魔性舞步表演,由於反應熱烈、效果奇佳而被爭相模仿,很快流行開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絲滑舞步搭配魔性音樂,“科目三”在席卷大江南北的同時,也成功跨越台灣海峽,火到了對岸。 同一道理的還有王家衛導演的電視劇《繁花》。 網圖。 《繁花》自開播以來備受台灣民眾關注,該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浪潮中,天南海北的普通人齊聚上海灘,搶抓機遇努力打拼的故事,頌揚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劇集播出後在網絡上、在劇迷中引起了熱烈討論和廣泛共鳴。台灣劇迷好評如潮、甚至有人還留言“想去黃河路打卡”“想吃寶總泡飯和排骨年糕”。 這一切統統被民進黨炒作為“認知作戰”。然而經民進黨這麼圍剿打壓,反而引起民眾高度關注,一探究竟,變相幫“科目三”和《繁花》做了有力宣傳,使之在台灣傳播得更廣泛更徹底。 對此,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今日(31日)應詢時表示,“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人有一樣的美食愛好、一樣的文化品位,在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互為影響,再正常不過。”民進黨擔憂所謂“舞統台灣”,如同其禁止大陸螺螄粉輸入一樣,非常可笑。 新華社圖片 陳斌華說,台灣綠營政客、“台獨”分子對於“科目三”、螺螄粉這些受到台灣青年喜愛的事物如臨大敵,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因為這些都來自大陸。在綠營政客、“台獨”分子眼裏,吃螺螄粉會被“統戰”,跳“科目三”會被“舞統”,完全是“反中”反到反智。 他指出,現在台灣年輕人喜歡吃大陸零食,看大陸影視劇,唱大陸網絡神曲,已成為一種潮流,一種生活方式。民進黨一些政客和“台獨”分子,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為政治私利一味進行操弄,只會被年輕人所拋棄。 對於《繁花》熱播,陳斌華認為除了作品好之外,還因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風同俗,情感相通,對於劇情容易心領神會、共鳴共情。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即便時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為阻隔,也難以減少,從未改變。 其實,不止“科目三”和《繁花》。 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流行文化元素一時風靡寶島,包括神曲《小蘋果》、《求佛》、《挖呀挖》等。 而在小紅書探尋吃喝玩樂、在抖音看有趣視頻、在淘寶購物、在愛奇藝追番劇、在微博與大陸網友分享互動……如今更成為許多台灣年輕人的生活日常。 新華社圖片 此前就有調查顯示,除了抖音之外,小紅書、B站、微博、微信等位列台灣年輕世代“愛用”熱門社交應用前列。民進黨當局將這些風靡台灣的大陸APP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也非一朝一夕。 看到越來越多台灣青少年正被大陸APP深深吸引,有政界人士和學者愈發擔憂,年輕人所謂的“台灣本土意識根基”將被動搖,並增強對大陸的認同。民進黨當局遂揮舞起“認知作戰”大棒,企圖阻擋兩岸年輕人在網絡上的互動交流。2022年12月,成立不到半年的台數字發展部門宣布,嚴禁公務機關下載使用抖音、小紅書等軟件。隨後,當局各部門紛紛出台對大陸軟件的限制措施。 此次台灣選舉過後,民進黨當局又將選舉成績不理想歸咎於抖音中存在大量對民進黨不利的內容,為此成立“認知戰研究中心”,聲稱要反制境外勢力的“認知作戰”。 可以說,民進黨當局的“逢中必反”焦慮症,已到了近乎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們擔心大陸“文化統戰”深入台灣;他們害怕自己制造的“信息繭房”被打破,讓台灣民眾了解到真實的大陸;他們更懼怕一手灌輸的“天然獨”意識形態,變成了“潛在統”。 中通社圖片 然而最諷刺的是,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曾經在訪談中公開表明,自己睡前苦追大陸電視劇《甄嬛傳》;而台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更曾引用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角色來批評競選對手,還自稱“看完70集才能看出來”。 過去,兩岸文化以台灣輸出為主,台灣歌手的作品在大陸處處傳唱;近年來,在大陸強勢崛起,以及抖音等網絡平台的推波助瀾下,台灣逐漸成了被輸入方,聽大陸歌,看大陸劇,說大陸流行詞,成為一種潮流。這背後,反映的除了是兩岸軟實力的強弱翻轉,也體現出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親近性更容易產生共鳴與認同。 曾有學者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所謂的“天然獨”不過是偽命題。那是民進黨當局通過打造封閉環境以及單方面意識形態灌輸,有意構建出來的一種思維,實則是“去中國化”教育的洗腦及媒體的灌輸而產生的“人造獨”。然而現今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不可能將其完全切斷。民進黨濫用“認知作戰”話術,蠻橫打壓社交平台,也難以阻擋兩岸民眾親近,反會將台灣年輕人越推越遠。 當真實客觀的大陸被看見,成長背景不同的兩岸青年被帶入日常生活議題的互動,蓄意營造的“汙名”隔閡自然就能破除。 【編輯:孟宜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