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探索亞洲最“型格”荷李活道香港新聞網3月24日電(記者 黃璇) 英國雜誌《Time Out》日前出爐“2024年全球最型格街道”排行榜,在香港擁有超過180年歷史的中區荷李活道獲封第二名,排名僅次於澳洲墨爾本的高街。這是繼2022年上環太平山街取得全球最型格街道第七位後,再有香港街道打入十大。 雜誌指出,早在19世紀40年代開闢的荷李活道雖然歷史悠久,但因為在時間長河中仍不斷變化,並提供新元素,準確反映街道型格感,因此脫穎而出。本期“香港故事”就為大家介紹荷李活道的歷史。 【延伸閱讀】 本期“香港故事”為大家介紹荷李活道的歷史。右側為舊中環警署(現活化為“大館”)。(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荷李活道全長1公里,連接中環與上環。 荷李活道全長1公里,於1841年通車,乃香港開埠首條興建街道。起點為石板街(砵甸乍街)以西,即舊中區警署。 20世紀60年代(上圖)與21世紀初荷李活道景象。(資料圖片) 荷李活道上疑似鐵冬青的品種。圖為荷李活道與鴨巴甸街交接處。 荷李活道英文為Hollywood Road,與美國荷里活(又譯好萊塢)有何關係?其實沒有關係。那為何叫荷李活道?原來,荷李活道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在道路兩旁長滿了冬青樹(Holly)成林(Woods),因此命名為荷李活道;第二種說法是港英第二任港督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以其家鄉荷李活鎮在任內命名。第一種說法被廣泛流傳,總而言之跟美國的荷里活電影夢工場無關,因荷里活電影夢工場於1910年代才成名,美國荷里活要比荷李活道遲近數十年出現。 1960年代的電影《蘇絲黃的世界》劇照,拍攝地點是荷李活道與樓梯街交界處一帶。(資料圖片) 荷李活道,又稱古董街。多間古董店,令這裡變得中西合璧。上世紀60年代以前,這裡只有茶樓、印刷店、棺材舖等,直至一套介紹香港的著名荷里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在四方街與荷李活道街角取景,荷李活道正式在荷里活電影出場,聲名大噪,之後不少古董店進駐,吸引外國遊客。 多間古董店,令荷李活道變得中西合璧。(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多間古董店,令荷李活道變得中西合璧。(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介紹荷李活道,不得不提道路西端的水坑口街。現在的人們只知道荷李活道是一條文化街,以古董店和畫廊聞名,而忘記了它早先的軍事用途。其實,在19世紀中葉,荷李活道的西端是“水坑口”,那裡是軍艦運送兵員和物資的碼頭,附近是英軍駐地“西營盤”,街的東段有警隊總部和“域多利監獄”,再向東便是“域多利兵營”。所以這是一條重要的軍事補給線。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說:“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港島,沿旁邊一條大水坑,一條小徑登上此處,改名Possession Point,佔領角,在此升起第一面英國旗。後來英軍搬到金鐘道兩旁。1870年代,開放為華人休憩場所,改名大笪地。人們忘了大笪地原是佔領角,變成現今廟街般。到80年代,改建為荷李活道公園。” 這座位於水坑口(即荷李活道公園現址)的角亭曾經被改作理髮店,攝於1970年代。(資料圖片) 現在的水坑口街。 今日的荷李活道公園即是“水坑口”的舊址。(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今日的荷李活道公園即是“水坑口”的舊址。那裡是英軍第一次在香港島登陸和升旗的地方,因此英國人把它命名為“Possession Point”——佔領角。在公園的旁邊,與荷李活道垂直相交的一條道路即叫作“Possession Point”(後改為Possession Street)。它的中文路名在早期被譯作“波些臣街”,後來隨華人的稱呼習慣而改名為“水坑口街”。這種“一街兩制”的路名是香港的一個特點。 開埠初期,華人習慣稱荷李活道為“文武廟直街”,圖為文武廟。(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文武廟內香火旺盛。(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文武廟內香火旺盛。(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其實,荷李活道有過一個地地道道的中文名字。在荷李活道上有一座文武廟,因此在開埠的早期,華人習慣稱它“文武廟直街”。但這個路名未能保留下來。根據官方的講法,文武廟建於1847年。但也有學者認為,文武廟創建的年代早於1841年。究竟是先有荷李活道,還是先有文武廟直街,現已無從考證。 遊走於荷李活道,別錯過公利真料竹蔗水。這家小小的傳統飲料店由甘蔗農林晃南於1948年開設,現由其侄子經營。( 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荷李活道上很多特色壁畫,值得駐足打卡。 荷李活道上很多特色壁畫,值得駐足打卡。(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中環與上環,一動一靜、一快一慢、一新一舊,相差甚遠,卻偏偏像糖黐豆般形影不離,相輔相成。而荷李活道則是一條將中環與上環串連起來的重要街道,見證著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荷李活道的附近,有不少特色景點,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如大館、摩羅街(又名貓街)、文武廟、PMQ元創方等,大家不妨趁周末,到此感受獨特文化氣息。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