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百年 | 專訪林際平:黃埔精神會一直流傳下去香港中通社5月2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周文菁)“黃埔精神貫穿整個中國近代史,已形成了一種民族精神,而它的本質也可以廣泛,廣泛到實現世界大同。”在黃埔軍校建校百年之際,香港黃埔軍校後代親友聯誼會會長林際平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黃埔軍校作為歷史會永遠獲得銘記,黃埔精神也會一直流傳下去。 香港黃埔軍校後代親友聯誼會舉行百年黃埔薪火相傳活動,率領居港黃埔後代,以及香港大中小學生近四十人,於3月30日至31日赴廣州參觀黃埔軍校舊址、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並到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獻花。(香港中通社記者陳偉根 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說起和黃埔軍校的淵源,林際平從他外曾祖父數起,到現在他已算是第四代。林際平說,外曾祖父是參加過武昌首義的辛亥革命元老張難先,1924年組建黃埔軍校的時候,當過考試官,並且到軍校講過課,也推薦了一些黃埔一期的學生,包括林際平祖父林薰南。 黃埔軍校建校的1924年,正是中國內憂外困時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後,孫中山理想的民主國家並沒有建立,反而軍閥割據,列強虎視眈眈。 “中國那時候很落後,認字的沒有幾個,不要說軍事大學畢業的,就連小學畢業的都算知識分子,保定軍校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當時急需一批軍事人才,外曾祖父便推薦他的女婿,即我的祖父。” 林際平的祖父林薰南後來成為了黃埔軍校教官,父親林上元在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當年出生,也是黃埔軍校(成都中央軍校)第十八期學生,一家幾代人都和黃埔軍校有緊密聯繫。 林際平介紹說,其太爺爺在老家病逝之時,粵北會戰軍情緊急,林薰南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林際平感嘆,愛國是爺爺一生實踐的黃埔精神。另外,其父林上元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也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選擇奔赴前線戰場,保家衛國。 黃埔軍人錚錚鐵骨,充滿報國熱情,平時是如何教育子女,軍人的家風又如何呢? 林際平拿出一張外曾祖父的照片,背面有張難先親筆寫的字。張難先在上面寫著,“際平重孫加入少先隊,致慶,望你日新又新。” 林際平表示,和外曾祖父共同生活了14年,他1968年才過世,當時已95歲,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一直工作到最後一刻。“從家庭層面而言,對我的影響是,第一做人要正直,第二對國家要忠誠。” “他對我的教育是要日新月新,他這一生中不斷的在追求進步,對我影響非常大,他經過辛亥革命,到舊民主主義革命,一直到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對我的教育就是要繼續革命,按照日新又新不斷地追求進步,與時俱進。” 黃埔軍校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國抗日戰爭等戰事。 新中國成立後,林際平和祖父分隔異地,雖然和祖父沒有見過面,但祖父給家裏寫了幾封信,這些書信現在還在,有一封祖父親筆寫給林際平的信,其中有句話“將相本無種,男大當自強”,至今仍讓林際平印象深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學校停辦,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1950月10日,台灣當局以所謂“中國台灣地區陸軍軍官學校”名義在高雄鳳山區“復校”,並續辦24期自稱為黃埔延續。 談及黃埔軍人的現狀,林際平表示,“疫情之前,還有個幾千人在大陸範圍內散布在各個省,疫情三年之後就剩幾百人了,到現在每年再走幾個,現在有的省一個都沒有了,有的就剩一個,最多的還有十幾個。” 林際平感嘆,“看到疫情期間,很多黃埔軍人大量離世,他們都是經過戰爭年代的一個考驗,從心智、體質上而言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好不容易戰爭過去,和平年代又面臨這樣的考驗,生病且老去,能活到今天已經寥寥可數了。” 對於黃埔精神有何現實意義,林際平指,黃埔軍校當初成立,就是為了完全國家統一使命,至今兩岸仍未統一,紀念黃埔成立百年,也是透過黃埔作為兩岸和平交流的紐帶,莫忘先輩的理想,早日完成統一大業。(完) 【編輯:王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