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平峰會為何無法帶來和平?分享到:
香港中通社6月1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為期兩天的烏克蘭和平峰會熱鬧開場,尷尬結束。會後聯合公報泛泛而談,14個與會國拒絕簽署,距離峰會最初目標“啟動和平進程”相去甚遠。以“和平”為名的峰會,為何無法帶來和平?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圖源:新華社 有92個國家參加了於當地時間6月15日至16日在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和平峰會,看似捧場者不少,但其中35國僅派了一般代表,美國總統拜登未出席。俄羅斯未被邀請參加。 主辦方瑞士稱,這場峰會目的是“啟動”烏克蘭和平進程,并“帶動”之後俄烏均參加的和平會談。但會後聯合公報內容空泛,僅呼籲以烏克蘭的“領土完整”為結束戰爭的基礎,強調維護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等,并未提及具體和平方案及戰後解決方案等關鍵議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17日對香港中通社直言,峰會最大問題是缺少俄羅斯參與,一場沒有對話的論壇,僅能起到各國闡述自身立場的作用,不會有實質意義。 田德文續指,要想切實帶來和平,首先要停火,再談判。在北約持續東擴背景下,雙方需要厘清歷史欠賬,并對烏東問題、克里米亞歸屬問題、黑海艦隊對塞瓦斯托波爾的使用權等危機根源展開談判。但美西方堅信,停戰和談就意味著烏克蘭失敗,阻止烏開啟和談,成為和平進程至今無法推進的症結。 澤連斯基會後整理資料時神情黯然,峰會結果令他也無法滿意。美西方希望透過峰會拉攏“全球南方”國家加入,促使這份聯合公報基調罕見溫和,甚至未提及俄羅斯“侵略”字眼,而是改成較中性的“戰爭”。 但即便如此,也未能說服一些主要的“不結盟國家”,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等國拒絕簽署,伊拉克和約旦簽署後撤回,不支持公報的與會國增加到14個。 田德文分析,美西方本想透過峰會,讓多國給烏克蘭站台,向俄羅斯施壓,退回烏克蘭在前線無法奪回的領土。但除了北約成員國,其餘與會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整體傾向於止戰促和,這也是本次峰會得以召開的原因。聯合聲明突顯與會國立場明顯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俄烏真正的和平談判進程,早在2022年4月就曾開啟。其後所謂“布恰事件”導致談判急轉直下,徹底終止,雙方衝突再升級。 田德文直言,美西方擅於簡化複雜事件,形成世界輿論。所謂和平會議,主基調早已由會議結構確定,掛著“和平”牌子,卻未以停火為現實目標。未赴會或拒絕簽署公報的國家,是清楚美西方立場遠不如看上去那樣合法正義,不願用簡單判斷代替複雜的歷史經緯。(完) 【編輯:王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