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盧旺達的“萬家燈火”——香港理大學生走進非洲香港新聞網8月8日電“千丘之國”盧旺達位於非洲的“心臟”,此起彼伏的山丘,連綿不斷。這裡的黑夜總是來得很準時,隨著最後一抹夕陽的餘暉散落,盧旺達的偏遠山區便會很快陷入黑暗中,村民們也早已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對於這些地方的村民們來說,這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據盧旺達能源組織數據,截至2024年仍有超過三成的盧旺達人家中沒有通電,這嚴重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加劇地區貧困。 然而,一群香港師生的到來,為這漫天黑夜帶來一束光,學生們在盧旺達偏遠鄉村挨家挨戶安裝太陽能照明系統,給他們帶去光明。如今這個改變盧旺達人民生活的香港理工大學服務學習項目“Wong Tit Shing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Project: Habitat Green in East Africa”已經走過11年,為盧旺達超過1600個家庭帶來光明,點亮了盧旺達的“萬家燈火”。 盧旺達與香港相距9000公里,在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談及自己第一次來到盧旺達鄉村的感受時,理大服務學習項目創始人之一、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處長倪恩恩博士說:“都市人回到家開燈習以為常,但是原來有些地方的人,回家之後會覺得恐懼,因為看不到東西。”在盧旺達的偏遠村落中不少人一生沒有見到過人造光,他們形容理大學生們帶來的這一抹光亮,是“從天而降的禮物”。 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踏入第11年,今年理大在原有由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和電子計算學系開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項目”基礎上,新增了由時裝及紡織學院開辦的“時裝設計項目”,共有超過110名師生及教職員遠赴盧旺達。在14天中,他們分別走遍盧旺達盧瓦馬加納地區的八個村莊,為當地的村民開發綠色能源解決方案,給超過400個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和當地村民合作設計並親手縫製時尚服飾,舉辦別開生面的“T台服裝秀”。 帶隊前往盧旺達多次,倪恩恩稱自己的心情既像回家一樣已經習慣,又因為增加了新的服務項目而感到緊張。“在課堂學習是將知識輸入學生們的腦袋,而在社區進行服務則是在教導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公民應該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擁有同理心,學會去幫助一些弱勢的群體。”倪恩恩說。 今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也隨團來到盧瓦馬加納地區,與盧旺達當地高校和村民交流。當地時間7月19日下午,在盧旺達東部盧瓦馬加納地區Bihembe Secondary School外的空地上,村民們圍坐在一起,為理大團隊舉行熱烈的歡迎儀式。 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林大輝與村民們載歌載舞、打成一片。這是他首次到訪盧旺達,他向中通社記者坦言,自己看到的情況“與認知有很大差距”,盧旺達人民友善熱情,城市也乾淨安全。“來到這裡我很高興,特別是看到我們的學生很投入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並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在項目中,令當地村民能夠學到一些謀生技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前景,更對盧旺達的發展帶來幫助。" “中國和盧旺達有著堅實的友誼基礎,香港理工大學和盧旺達人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希望在未來可以和盧旺達人民共同發展,永續友誼。” 林大輝表示。 自2012/2013學年起,服務學習正式被理大納入本科生核心課程。校長滕錦光表示,服務學習對培養學生可以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其次是加強他們對社會需要的了解,最後是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所以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滕錦光說,“更重要的是,通過服務學習,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 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及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王雪坤隨後也到村落進行探訪。王雪坤感謝理大師生在過去11年為盧旺達村民帶來電力,使當地的學童有夜間學習的機會;新增的時裝設計項目也進一步促進兩地文化交流,讓村民聯通世界。 2018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盧旺達,兩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作為“一帶一路”沿線最高度國際化的服務中心,香港近年來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一帶一路”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香港特區政府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提高非本地學生限額至四成,繼續拓展“一帶一路”招生。 作為最先投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香港大學之一,截至2024年8月,有來自37個“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正於理大就讀,包括373名本科生和214名研究生,理大亦向18個“一帶一路”國家輸出404名學生作交換生。滕錦光表示,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提供更多教育機會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他希望在未來能夠吸納更多的盧旺達學生到香港理工大學學習交流,為盧旺達的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完) 【編輯:陳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