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者照護3年現10命案 社工:社會須供更多暫託服務香港新聞網8月29日電 本月初,香港觀塘一對82歲和60歲的母子倒斃家中的個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據報道,該名60歲男子疑因意外未能及時獲救,導致其長期臥床、患有慢性病的82歲母親因缺乏照顧而去世。 有媒體梳理,本港過去三年已經發生了10起照顧者命案,僅2024年就發生了4宗,但只有3宗曾向社工和相關部門尋求幫助。 隨着本港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承擔照顧長者重任的家屬,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長者無怨無悔照護患有認知障礙的丈夫,也有人因此健康受損,失去珍貴的個人時間,長期感精神勞累。近年照顧者慘劇頻生,有社工指,有需要提高公眾對護老者需求的認知,讓鄰里主動識別並給予協助,更重要的是,社會須提供更多暫託服務,讓護老者得以喘息,好好照料自身的身心健康。 坐長途車一小時是“難得放鬆的時刻” “脫去全身衣服,先穿上這件,再穿那件……”城市喧嚷的角落,70歲的淑英引導患有認知障礙的丈夫更衣,一步步教導丈夫刷牙、洗澡,日復一日,無怨無悔。 淑英說,丈夫退休不久後偶現健忘,起初以為是普通的老年症狀,不料是病情的開端。2017年底,丈夫突然失蹤,及後證實患上認知障礙症。近半年內,丈夫的情況急轉直下,連擠牙膏、洗澡都忘記了,自此她的生活陷入無休止的煎熬,“精神上很累,有時他忘記用沐浴露,叫他再洗就發脾氣。” 淑英提到平日起居,她不得不提醒丈夫每個步驟,更讓她憂慮的是,丈夫有時會遊走失蹤,如有次到伊利沙伯醫院覆診,她着丈夫坐在門外等候,沒料他竟自行離開醫院,終由警方於黃埔尋回;兩周前,她到社區中心上課,雖已再三提醒丈夫,並留下多張字條着他留在家中,結果上課期間獲鄰居通知,發現其丈夫在附近公園遊蕩。 見證丈夫一天不如一天,連日常瑣事都需要悉心教導,淑英無奈地說,有時忍不住與丈夫爭執,但丈夫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很快就忘記剛剛發生的事,“很傷身、傷神,每晚難以安睡,常會醒來2至3次,擔心他又外出遊走。” 淑英輕歎,偶爾會帶丈夫坐長途車,那一小時是她難得放鬆的時刻,“至少可以睡覺,不用跟他解釋太多。”但一下車,照顧的重擔就再次壓垮了她,“日日如是,生活就是這樣過。”直到今年,淑英因為街展而認識了護老者中心亮然坊,獲安排義工短暫照顧丈夫及給予情緒支援,她笑說:“終於可以唞一唞了。” 照顧認知障礙者的挑戰艱鉅,隨着病情逐步惡化,患者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漸趨退化,無法逆轉,同時面臨更多心理適應和社交困擾,令照顧者倍感壓力。據醫院管理局統計,2022年在公院接受治療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有近8.4萬人,相較2015至2016年度的1.2萬人大幅增加。據研究預測,本港至2039年將有約33.3萬名60歲以上長者患有認知障礙。 全港有逾38萬雙老家庭另一位77歲的鄧女士,同樣承擔照顧丈夫的責任。老伴年屆88歲,罹患前列腺癌和糖尿病等,行動不便易跌倒。身患膝疾的鄧女士深感力不從心,“我無能力扶他起來,有次他半夜跌倒頭破血流,我真的很害怕!” 鄧女士的丈夫長年進出醫院,周遭親友和醫護人員都建議她將丈夫送入護養院,但她始終捨不得,“我比較傳統,不願因年紀大就拋下他,讓他獨自留在陌生環境。”後來,她不得不做出抉擇,“我擔心他跌倒,請他半夜去洗手間時把我拍醒,但一晚被拍醒好幾次,快入睡時突然心頭一緊,反覆起來確認他是否在身旁,已有陰影。” 缺乏休息下,鄧女士的血壓不穩,終在子女勸說下,把丈夫安置於私人護養院,不過仍會定期帶他外出散步,“那時非常需要幫助,卻不知如何宣洩。後來在街坊介紹下向亮然坊求助,得到開解,才漸漸得到釋懷。” 本港暫未有正式統計護老者的數量,惟從人口統計可作粗略推算。根據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長者》,全港有超過145萬名65歲及以上的長者,約58.9%與配偶同住(包括與子女以及不與子女同住)。此外,本港有38.3萬個家庭住戶的所有成員皆為長者,相較10年前上升71.5%,當中少於12%長者有聘請外籍家庭傭工,顯示以老護老的情況普遍。 責任感極強寸步不離 全職照顧每週80小時以上無糧出、無假放,日夜飽受精神折磨,護老者身心俱疲。東華三院亮然坊主任兼社工陳寶珠說,護老者面對長者突如其來的身體變化,易感徬徨無助,既不知如何紓緩壓力,也缺乏尋求協助的管道,多選擇獨力承擔,“有些護老者責任感極強,7天24小時寸步不離照顧,幾乎無法享有任何個人時間。” 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調查報告,受訪的719名非職照顧者當中,照顧時數中位數達每周62小時,而全職照顧者更達每周80小時以上,遠超一般在職人士的工時;大多照顧者缺乏喘息空間,每天睡眠及進行閒暇活動的時間比一般港人少4至6小時。近80%照顧者表示,對暫時放下照顧職責數小時感困難。 讓護老者掌握社區資源 利用暫託服務她相信,每位護老者都有自己的興趣或發展目標,但因照顧責任而無法兼顧,故需要社會適切的支援,“例如利用日間中心或暫託服務,幫他們騰出空間,享受個人時間。” 關鍵是,讓護老者了解和掌握社區內的各種資源。她指出,雖然社會上都有相關的社會服務,但期望政府積極考慮成立一間專門為護老者而設的中心,幫助護老者梳理自身面對的難題和需要,循序幫助他們尋找相應的社會資源。她期望,有關服務能讓護老者專注照顧長者,並抽出時間關注個人身心健康。 東華三院亮然坊社工劉詩敏則強調,公眾教育不可或缺,期望政府舉辦更多以護老者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提高社區對護老者需求的認知,讓鄰舍一同識別有需要幫助的護老者,主動給予支援;同時,讓大眾了解長者常見的疾病和行為,減少對長者的誤解和指責。她也建議,完善長者友善的生活配套,如在餐廳增加供輪椅使用者的空間,鼓勵他們多走出屋外。 (據星島網、香港01等) (完)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