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中國“非遺”世界最多 多民族共生譜華章

分享到:
2024-12-06 20:56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電 題:中國“非遺”世界最多 多民族共生譜華章

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一帆

中國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羌年”和“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三個項目,當地時間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入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學者分析指,中國近二十年來“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也是中國56個民族多元共融社會生態的寫照。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羌年”宣傳視頻。新華社

中國新晉世界級“非遺”的其中兩項分別來自海邊、山上的兩個民族。“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製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傳統手工藝。她們以紡、染、織、綉四類技藝製成黎族特色的貫首衣、被單、筒裙、頭巾、花帽、壁掛等,統稱為“黎錦”。

羌族是中國西部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由於大多聚居山區,故也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羌語中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通常持續三至五天。羌民於此間舉寨團聚、祭天祭祖、祈福驅穢、慶祝豐收。

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葉德平6日接受中通社採訪時表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據最新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漢族人口佔比超過90%,其餘55個民族佔比不到10%。但從“申遺”情況看,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也著力增進海內外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形成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多彩格局。

目前,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39個項目中,除了上述兩項,與少數民族有關的還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綉、雕塑等佛教造型藝術,是藏傳佛教重要藝術流派)、花兒(中國西北多民族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瑪納斯(柯爾克孜族史詩)、格薩(斯)爾(歌頌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的史詩)、侗族大歌、藏戲、藏醫藥浴法,共13項。佔比達1/3。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4個項目中,麥西熱甫是維吾爾族一系列豐富的習俗和表演藝術,赫哲族伊瑪堪則是中國東北赫哲族的民間說唱文學。

另一項新晉世界級“非遺”“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主要流布於中國福建省東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該遺產項目採用原木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木”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樑技藝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都曾在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為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葉德平表示,這一變化體現了中國政府多年來保護“非遺”的決心和取得的成果,也體現了中國民間傳承發揚優秀傳統的文化自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5年正式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頒布。目前,中國有44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完)


【編輯:淩玉輝】

視頻

更 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