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館專題展覽將展示新一批文物 五一延長開放時間香港新聞網4月17日電 現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展廳4舉行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專題展覽,將於2025年4月下旬輪換部分展品,並於23日向公眾展示新一批文物。新登場的珍貴文物共22件,只展出三個月,其中包括4件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為《平定西域戰圖》及《平定回疆戰圖》的冊頁。此外,為便利內地勞動節黃金周的訪港旅客,博物館於2025年5月1日至5月5日期間,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8時。 香港故宮館供圖 “修明武備”展覽第二期輪換的重點文物還包括: 正白旗盔甲:每期展出的兩套八旗盔甲,主要用於儀仗典禮與軍事訓練,是將士正式着裝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期有正白、鑲白旗盔甲亮相。在八旗體制中,正白與鑲黃、正黃同樣由皇帝直接統轄,其餘五旗則由皇室宗親管理,形成“上三旗”與“下五旗”的階層劃分。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攻克雲南澂江府並克復江那土城〉:光緒十一年(1885年),醇親王(1840–1891年)受命出任總監,着手組織繪製平定太平天國、捻軍和回變等大型戰圖。本畫為描繪雲貴地區起義的十二幅戰圖之一,呈現同治十年(1871年)雲南澂江府被叛軍佔據,雲南巡撫岑毓英(1829–1889年)以木橋、雲梯、挖掘地道等方式攻城。策展團隊選取此幅場景恢弘的巨畫,作為整個“修明武備”展覽主視覺圖。 《渤海閱師圖》之〈廟島蜃市〉: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醇親王奉慈禧太后(1835–1908年)懿旨巡閱北洋水陸各軍,是清王朝最高規格的海上軍事校閱。十八日下午二時,醇親王從旅順出發,前往威海衛,船行四十餘里至廟島時,看見海市蜃樓奇觀,命令隨員慶寬(1848–1927年)等照繪,〈廟島蜃市〉即為此圖。根據隨行官員周馥(1837–1921年)所編《醇親王巡閱北洋海防日記》,此次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景象據描述為“樓台隱見,林樹扶疏,樹外若有數僧翹首立迎”。 《虎門口砲台形勢分圖》:虎門位處廣東珠江口交椅灣北面東岸,是清朝中國南方最重要城市廣州的外衛屏障,附近曾多次構築砲台。光緒初期,清廷積極構建珠江口砲台群。虎門中央位置設有威遠砲台,並有計劃建設靖遠台。沿珠江上游建有大虎台,左側珠江中的小島設有下橫檔砲台,並計劃於北方小島增設上橫檔砲台,左岸也計劃設立鞏固砲台。右側則有外定洋台,更南方位置有已建成的沙角台砲台和計劃增建的大角台。這些砲台共同構築成相當嚴密的沿海防禦。此組圖詳細描繪威遠砲台、下橫檔砲台和外定洋台的岸炮、砲台建築及其防禦態勢。 “修明武備”展覽精選約190件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文物,包括盔、弓箭、刀劍、馬具、繪畫、織品、圖籍和科學儀器等眾多類別,精彩可期。展覽分四期,每期約為三個月,當中部分珍品會輪換。展覽第二期為2025年4月23日至7月21日。 (完) 【編輯:徐嘉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