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軍發文:台灣海峽早已不是鴻溝屏障“第一島鏈的限制似已不存”“台灣海峽早已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屏障”。 近日,台灣重要防務刊物《海軍學術雙月刊》最新一期文章以大陸鷹擊12導彈為切入點,警告島內,大陸各項軍事優勢與日俱增,一旦陷入衝突,所謂台海、所謂第一島鏈,全都無法“倚重”。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電視畫面截圖 這篇以“鷹擊12導彈與大陸超音速導彈發展”為主題的論文,先是簡單介紹了超音速導彈的原理性能,及世界各國超音速導彈的發展現狀,然後重點分析了大陸鷹擊系列導彈的研製歷程,及鷹擊12導彈的優劣勢、各類型號與實際應用等等。 論文發表於台灣《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5卷第6期。論文作者是台灣某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的陳沂丞中校和羅振瑜中校。 《海軍學術雙月刊》最新論文截圖 該篇論文的“重頭戲”就是鷹擊12導彈。文章稱,中國大陸自1970年開始研製超音速導彈,其後在蘇聯技術基礎上不斷自主研發,突破各種技術瓶頸。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鷹擊12和鷹擊18兩款超音速導彈同時亮相,引發西方關註。這兩款導彈標誌著中國大陸在超音速導彈領域“早已今非昔比”。 鷹擊12與鷹擊18是中國大陸為滿足不同任務需求研製的導彈,後者以潛射為主,前者則有空射、艦載、岸基發射等多種型號。 文章稱贊,鷹擊12導彈具有極高的突防能力,末端速度可達4馬赫(即4倍音速);優秀的遠距離打擊能力,西方軍事評論家估計,其有效打擊距離達400-500公里,而美軍航母搭載的最新型E-2D預警機有效搜索距離僅321公里。 論文截圖 此外,鷹擊12還具備高精準度,導彈不僅有著超音速巡航特性,而且有紅外線熱影像功能。此項功能在亞音速導彈中是尋常配備,但在超音速導彈領域,其他國家暫未具備類似的紅外線追蹤能力。 文章總結,鷹擊12導彈的研製成功不僅使中國大陸在導彈研製領域擠進頂尖俱樂部,而且也代表中國大陸在衝壓引擎、高速耐熱材料、飛行器結構、先進導彈飛行控制系統等方面有極高的技術水準。 再加上大陸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北鬥通信衛星”系統,近年來發射的天鏈號、高分號系列觀測衛星等。鷹擊12導彈對遠距離目標的攻擊可以說是令對手“防不勝防”。 經過這樣一番“毫不吝惜”的誇贊,文章在結語部分顯然已經“憂慮重重”。 兩位作者警告台灣島內稱“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各項軍事優勢與日俱增,台灣海峽……早已不是昔日難以跨越的鴻溝屏障”。隨著大陸海軍向“藍水海軍”發展,所謂第一島鏈的限制也“似已不存”。 不過,這篇文章也沒有逃出“威脅論”的窠臼。兩位作者在稱贊大陸軍事優勢,也竭力渲染這種優勢對所謂“西太平洋沿岸各國家的威脅”。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中國政府一貫堅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問題。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去年12月29日強調,“我們堅信我們握有主導權和主動權,我們的政策也非常清楚,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最近,台灣著名藝人方芳呼喚兩岸和平的聲音在島內引起爭議。然而事實正如她說,“我們兩岸一家親,我們兩岸都是中國人,只有兩岸和平統一了,我們未來子子孫孫才有希望”。 方芳,央視節目“看台海”截圖 【編輯:俞丹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