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2月12日電 (記者 施鑫岳)30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在海峽兩岸之間,30年裡,有沒有一種既抽象又具體的“理念”,從具體事實出發,凝聚為抽象的名詞,成為兩岸關係之錨?
有,它就是“九二共識”。
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受權就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進行協商,通過1992年10月香港會談及其後兩會一系列函電往來,雙方達成了共識。這一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
對於兩岸關係來說,2022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年是“九二共識”達成30周年。關心兩岸的人們意識到,30年原來彈指一揮間。在共識之下,兩岸關係雖時有波折,卻取得突破性進展,更是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合作交流,結出累累碩果。
30年來,兩岸關係也不時遭遇亂流,“九二共識”被台灣執政者否定、背棄,導致嚴重後果。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會各層級商談被迫中斷。2000年、2016年,民進黨當局兩次上台,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斷升級“台獨”分裂活動,致使兩岸關係一落千丈,墜入冷和平、冷對抗的環境,台海和平穩定受到嚴峻挑戰。
從“九二共識”誕生之日起,攻擊和詆毀就從未停止過。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對“九二共識”從迴避、否認,已發展到種種污名化攻擊。較有代表性的是所謂“過時論”,聲言台灣已經翻過“九二共識”的歷史一頁,無須再討論“九二共識”的相關問題。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九二共識”是當年海峽兩岸雙方面對現實,相互協商,相互談判,理性選擇的結果。從兩岸關係現實來看,在兩岸政治分歧一時難解的情況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協商談判,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可供雙方選擇的出路。
他續指,實際上,島內一些人也曾提出過種種其他建議。例如呂秀蓮提出 “九六共識”,謝長廷主張“憲法共識”,江啟程說“憲法九二”,甚至蘇貞昌也拋出過“台灣共識”。但這些都只能代表台灣某個政治勢力的意見,無法在海峽兩岸形成共識。兩岸若沒有基礎共識,不但政治協商無從開展,就連事務性談判都很困難。因此民進黨人說“九二共識”已經過時,這是一種非常片面的說法。
除了“過時論”,還有一種論調,則是誣稱“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不符合台灣民意,無法解決當前兩岸問題。
“把‘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同樣是一種污名化攻擊”。張文生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有關方面授權協商所達成的政治共識,是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一國兩制”則是國家統一後的終極性安排。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政治概念。民進黨之所以將兩者混為一談,其真實目的是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企圖混淆視聽、誤導民眾以謀取政治私利。
兩岸之間的共識有無過時之虞,不在其名,而在其內涵是否準確、能否指明未來發展方向。從這一點上看,“九二共識”仍然準確表達了雙方均應堅守的底線:“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精準指明了未來的奮鬥方向:“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一體現兩岸中國人政治智慧的共識,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不管台海局勢如何變遷,“九二共識”沒有也不可能過時翻篇。
正本清源,激揚濁清。30年後,重溫“九二共識”誕生歷史,回顧“九二共識”形成過程,有助於批駁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的污名化攻擊,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基礎,引導兩岸同胞特別是台灣同胞更深刻體認堅持“九二共識”的重大意義。認同捍衛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定反對“台獨”和外部勢力干涉,才能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確保台海和平穩定,維護兩岸同胞福祉利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