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之後是聯電?台灣聯電與美企合併傳聞引熱議香港新聞網4月1日電(編輯 淩玉輝)有關台灣聯華電子(聯電)與美國半導體巨頭格芯(GlobalFoundries)合併的傳聞近日持續升溫。儘管聯電高管已經予以否認,但這一消息仍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激起層層波瀾。 圖為台灣聯華電子在新加坡的新工廠。聯電官網圖片 日本《日經新聞》與路透社3月31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格芯與聯電正就合併事宜進行秘密洽談。倘若這一消息成真,新成立的實體將坐擁橫跨美洲、亞洲、歐洲的強大製造網絡,技術版圖將覆蓋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特色工藝以及先進封裝等多個關鍵領域。 據咨詢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測算,合併後的新公司市占率將達到10.2%,緊追行業龍頭台積電,更有望在成熟制程領域穩坐頭把交椅。(注:28nm工藝及以上工藝製造出來的芯片統稱為成熟芯片) 這一潛在的“產業巨震”背後,有著深刻的戰略動因,直指美國半導體戰略的薄弱環節。SEMI數據顯示,在2023年全球成熟制程市場中,台灣地區獨佔44%的份額,中國大陸占31%,而美國僅佔5%。隨著台海局勢日益緊張,華盛頓方面愈發擔憂“關鍵芯片生命線”因台海風險而受到威脅。 從表面上看,這場“跨洋聯姻”頗具產業協同性。聯電在成熟制程領域深耕四十餘年,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特色工藝平台;而格芯則憑藉FD-SOI(全耗盡絕緣矽)技術在低功耗芯片領域獨樹一幟。若雙方合併,技術組合將能够覆蓋從射頻、嵌入式存儲到矽光子的全鏈條需求,客戶群也將囊括高通、英偉達、聯發科等全球頂級芯片設計商。受此影響,聯電的股價一度上漲14%,創下近幾個月來的新高。 然而,質疑聲同樣不絕於耳。台灣工研院產經中心指出,當前全球成熟制程產能利用率僅為75%,聯電自身的產能利用率為70%。若再加上格芯的產能,新實體將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風險,猶如兩艘滿載貨物的巨輪在淺灘中艱難競逐。更有分析師直言不諱地表示,雙方技術重叠度超過60%,合併後的整合難度堪比“器官移植”。 在財務層面,市值200億美元的格芯若欲收購市值180億美元的聯電,將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彭博社援引投行人士測算,若採用全現金收購方式,格芯需舉債超過150億美元,這將使其負債率飈升至危險區間。 更為棘手的是,聯電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護法神”,擁有1.5萬名員工,是台灣GDP的重要支撐。任何股權變動都可能觸發台當局的嚴格審查。 地緣政治因素也如影隨形。聯電此前曾拒絕美國設廠的邀約,并表示台灣擁有最優的半導體生態。若合併成真,台灣恐將失去“晶圓雙雄”(台積電、聯電)中的最後一極,進一步加劇“產業空心化”的焦慮。島內輿論已出現“技術殖民”的批判聲浪,綠營政客更藉此炒作“經濟統戰”議題。 面對沸沸揚揚的傳聞,聯電首席財務官劉啟東回應稱:“公司目前沒有進行任何合併交易,也不會回應任何市場傳聞。”然而,這一聲明并未能平息熱議。 有分析指出,在全球前五大晶圓代工廠中,已有企業通過併購實現擴張,但聯電與格芯的潛在“聯姻”,卻可能并非簡單的產業整合,而是涉及到台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核心利益的重大變動,其背後隱藏的地緣政治風險與產業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近期,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對台積電的一段表態想必同樣適用於聯電。陳斌華表示,在民進黨當局極力逢迎、拱手相送之下,台積電已成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對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竟然能“樂觀其成”,可見民進黨眼中只有一黨一己之私,根本不把台灣同胞福祉和產業界利益放在心上,為了“倚外謀獨”,只會在“賣台”“毀台”的路上越走越遠。台灣產業界和民眾失去的不只是眼前的工作,還將失去未來的發展機會。 (完) 【編輯:淩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