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華僑“雙雄”——陳嘉庚筹办厦大與黃奕住交往二三事香港新聞網8月6日電 由廈門大學校友孫立川、朱南撰著的《黃奕住大傳》於2022年3月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在这本傳記中,生動講述了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和黃奕住心懷祖國、心繫家鄉、捐資興學等經歷和重要事例。本網編輯特從傳記中摘要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陳嘉庚生於1874年,黃奕住生於1868年,他們分別出生在泉州府的同安集美和泉州府南安金淘,兩家相距不過100多公里。他們的經歷頗為相似,黃奕住6歲入讀私塾,後去南洋謀生,成為印尼的“爪哇糖王”。陳嘉庚則遲至1882年9歲時才入當地的南軒私塾讀書,他比黃奕住幸運的是他的父親早年已南渡新加坡經商。 他們二人早在南洋就已相識,都曾支持孫中山,倡行反清革命,為同盟會奔走籌款。兩人亦熱心海外華僑教育事業,捐辦公益。1918年6月,陳嘉庚向各同鄉會館及僑領募捐25萬元,創辦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第一所新式華文中學——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陳嘉庚在《南僑回憶錄》寫道:他向遠在印尼的黃奕住募捐。黃奕住解囊捐款5萬元,占募捐總額的1/5。 陳嘉庚與黃奕住在籌辦廈門大學的過程中,也有過一段不解的緣份。陳嘉庚開辦廈門大學遇到資金問題,與新任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一起找黃奕住募捐。黃奕住對陳嘉庚傾資辦學的雄心壯舉充分認同,答應認捐一座陳嘉庚已規劃好的教學綜合大樓,費資109000元。本來,陳嘉庚在邀請時已應允以捐資人黃奕住之姓名命名該樓,黃奕住卻建議將該樓稱為“群賢樓”,期望廈門大學聖賢遍校園,桃李滿天下。 圖:廈門大學群賢樓樓匾(作者攝于2021年) 1927年,廈門大學開學6年,經常費用短絀,學生深感缺少圖書之際,林文慶、陳嘉庚再次請黃奕住幫助。黃奕住又慷慨解囊、捐給學校3萬元,襄助廈門大學購置圖書及設備。既表現了他對老朋友陳嘉庚和林文慶辦學義舉的支持,亦表明了一位商界钜子愛國愛鄉、興教興學的赤誠情懷。廈大圖書館館藏記錄寫道:華僑黃奕住先生的捐款購書是本館古籍採訪史上的一次盛舉。 收到黃奕住的捐款後,廈門大學於3年內在國內外陸續購買了重要書籍7900餘冊。當時採購的《秦漢印統》八卷,系明萬曆36年(1608年)新安吳氏樹滋堂刻朱印本,2009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黃奕住當年捐款購書,使廈門大學圖書館解決了教學特別是科學研究的迫切需要。 圖:廈門大學群賢樓(廈門大學法學院周東正平攝)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3日,日軍首次發起對廈門攻擊,胡里山炮台等多次被破壞,廈門大學毗鄰胡里山炮台,學校安全已無保障,校方因此決定內撤,將廈大遷移到福建龍岩的長汀縣。為應付即將到來的開學活動,廈大校長徵求教務長及一些員工意見,認為鼓浪嶼上駐有多國領事館,日軍不敢公然轟炸,於是決定先將師生移師鼓浪嶼暫時上課。 廈大教務處派人去鼓浪嶼上找到教學環境及教學設施較好的英華中學、慈勤女子中學、毓德女學等三間學校,借用部分教室和宿舍作為廈門大學師生教學、生活和活動的場所。這幾所學校中,英華中學及慈勤女子中學都與黃奕住有關,是黃奕住捐資辦學的。黃奕住聽說廈大要借校舍,即刻表示同意,並要求兩校校方要提供協助與支援。 1937年10月4日,廈門大學師生在鼓浪嶼正式開學,黃奕住借出的中學校舍為廈大學生提供了一張暫時安全的書桌,廈大也收留了一批因戰爭失學的外校學生。 長期以來,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的富豪,黃奕住可能是長期被忽略的一個。直到1980年5月7日,原香港《大公報》社長、著名報人費彝民先生撰文《黃奕住先賢》在《大公報》上發表,在該文的最後一段,他提出:“近代海外華人,反哺中國,通商惠工,敬教勸學,而成為中國偉人者,黃公奕住與陳公嘉庚,蓋殊途同歸,為東方啟明之前輩,為中國閩中之巨靈。”將黃奕住與陳嘉庚並列為近現代中國最有貢獻的愛國華僑“雙雄”,被世人忘記的黃奕住之名及生平開始引人注目。 《黃奕住大傳》則稱二人為對近現代中國最有貢獻的“雙子星座”。遺憾的是,有一段漫長的時間,這雙子星卻一明一晦。陳嘉庚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名滿天下,黃奕住卻默默無聞;陳嘉庚是廈門大學永遠的校主,被一代又一代的廈大學子崇敬紀念,黃奕住的名字卻淡出他的事業。 幸而這些年“雙子星座”重新輝映,但仍有不少人只知道黃奕住的商業成功,不知道黃奕住的高尚品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黃奕住大傳》的出版,可為這些人補上這塊認識短板。 本書作者孫立川、朱南掌握了大量一手檔案資料,其中不少是首次公諸於世。傳記採取“非虛構寫作”,有一分事實,寫一分內容,為中國近代金融發展史和閩南華僑史補上了重要一頁。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