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新證據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4月27日電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團隊首次在火星橫向風成脊表面識別出小型多邊形裂隙。研究發現裂隙分布區的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鹽礦物,為了解火星表面水活動,評估當前火星的宜居性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線索。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橫向風成脊表面的多邊形裂隙 火星的水活動特征一直是火星探測與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一般認為,自諾亞紀(約37億年以前)以來,火星的地表水活動逐步減弱。進入亞馬遜紀(約30億年前至今),氣候變得乾旱寒冷,液態水難以在火星表面穩定存在,而水則主要以冰的形式貯存於火星兩極及中高緯度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巖石中。 “祝融號”著陸區TARs的類型與分布 2021年5月,我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著陸於烏托邦平原南部,在其著陸及巡視範圍內分布有大量的橫向風成脊(TAR)。橫向風成脊是火星表面一類特殊的風成地貌,是研究火星大氣運動及氣候特征的重要載體。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在火星車著陸區2km×2km範圍內識別出354個橫向風成脊,並根據形態特性劃分出三個類型,提出了該區域橫向風成脊的兩階段演化模型,指示著陸區當地的盛行風向曾經發生過一次顯著的改變。 “祝融號”著陸區橫向風成脊的演化模式及表面多邊形裂隙可能的形成機制 研究團隊利用“祝融號”導航與地形相機數據,對火星車巡視路線上的橫向風成脊表面形貌特征進行了詳細刻畫,首次在火星橫向風成脊表面識別出小型多邊形裂隙。同時,對原位光譜數據的解譯表明,這些裂隙分布區的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鹽礦物,顯示了水在這些多邊形裂隙的形成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祝融號”獲得的TAR表面多邊形裂隙區域的原位光譜與實驗室光譜的對比 基於上述分析結果,結合著陸區的地質背景,研究認為這些多邊形裂隙可能存在兩種成因: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被輸送至橫向風成脊表面,在水分蒸發過程中表面收縮形成多邊形;地表與大氣中的水汽交換導致橫向風成脊表面形成硬化的砂質殼層,殼層破裂形成多邊形裂隙。在當前的火星環境條件下,第二種成因機制最為可能。 同時,由於橫向風成脊是火星表面較為年輕的地貌(可能小於100萬年),且這些多邊形裂隙在橫向風成脊演化的後期形成,因此它們可能指示了火星近期水活動及地表—大氣水的交換過程,從而為研究火星在當前寒冷乾旱氣候條件下的水循環提供了線索。 【編輯:丘志彬】
|
視頻更 多
香港“屠龍小隊”案宣判:兩主要被告分別被囚23年10個月及13年6個月
豪擲過億購千輛國產新能源車 這個香港車隊打算怎樣逆轉的士口碑?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
【你不知道的香港】香港郊外竟還有個隱世“老爺車博物館”?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