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資深報人、作家胡洪俠:“文博會”串起文化深圳的歷史與當下香港中通社6月4日電(記者 吳一帆) 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將於7日至11日舉辦,這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自2004年誕生以來,因規格規模、實效和影響力而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近日,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了中國廣東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知名作家和文化評論人胡洪俠,他以近20年的親身見證,串聯起文博會及深圳的歷史與當下。 2021年9月拍攝的第十七屆文博會粵港澳大灣區館(新華社) 本屆文博會吸引3596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參展,其中線下參展商2688家。深圳這座中國一線城市1978年以後才隨中國改革開放浪潮迅速崛起,雖然年輕,但文化創意產業成績驕人。據報道,因文博會的帶動,深圳文化創意產業連年保持平均20%的增長速度,如今文化企業數量已超10萬家。 作為資深報人,胡洪俠告訴中通社記者,儘管他一直參與文博會的新聞報道,其中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件與書相關的“小事”,但此事可以反映文博會的特質。那便是,在2004年第一屆文博會,由德國圖書信息中心提供的99種德國最美圖書(2002-2003年),還有一本《世界最美圖書2003圖冊》就亮相深圳。這是文博會組委會頗費周折才邀請來的。 當年正在《深圳商報》主編“文化廣場”的胡洪俠如今已出版許多書評專著,還成了一位藏書家。他介紹,由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持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世界圖書裝幀設計界影響深遠。他表示,首屆文博會就展出“世界最美的書”這件或許許多人都已不記得的“小事”,卻令他感受到文博會自誕生起就有著很強的國際性,19年走來,“視野一直面向世界”。 胡洪俠南下深圳30餘年,身負報人、作家、文化活動策劃和主持者等多重身份,個人命運緊扣深圳文化脈搏。他說,文博會這樣的文化活動滋養著城市,給深圳帶來了太多。“過了這麼多年,最近我回頭一看才發現,21世紀以來,深圳的發展模式實際上發生了變化,即採用創意城市發展模式。文化方面,文博會的開辦就是這種轉變的重要證據,也是一個標誌。” 他介紹,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立了創意城市網絡(UCCN),至今該網絡由世界上180個城市參與構成,共同致力使創意和文化產業成為地區發展戰略核心,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深圳文博會開辦的時間點正與此遙相呼應。2008年,深圳成為UCCN內中國第一個“設計之都”,而歷年直至本屆文博會的創意設計展都精彩紛呈。 即將開幕的第19屆文博會除了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主會場,還在全深圳設置64家分會場。胡洪俠說,文博會的分會場越來越多,以至“整個深圳都成了文博會的展場”,恰恰證明了文博會的帶動作用,它使得深圳的文化創意產業一年比一年壯大。 “現在三年疫情過去了,文博會終於可以恢復常態。眼下我最大的期望是文博會的人氣能恢復過來,重現這一國家級、專業化、國際性展會的風采。”他說。(完) 【編輯:吳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