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主線今日貫通 明年通車香港新聞網11月28日電 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於28日舉行主線貫通暨收尾工程建設動員會。當天,隨着海底隧道管內壓倉混凝土澆築完成,標誌着海底隧道實現貫通,也意味着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邁向2024年通車的收尾工程階段。 深中通道資料圖片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深中通道通過北斗系統助力“海底穿針”,“航母級”隧道沉管實現毫米級對接,關鍵技術填補行業空白。該通道明年建成開通後,深圳與中山的車程將從現在的兩小時縮減為約20分鐘,深中通道將成為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動脈,並助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其中,沉管隧道長6.8公里,分為32個管節和最終接頭,分步安裝。每節標準沉管重達八萬噸,相當於一個中型航母的重量,立起來就是一棟55層的大樓。首先把巨型沉管運來,準確放進幾十米深海底的基槽,然後使它與前面的管節嚴絲合縫地首尾對接,還要安全使用100年。 圖片源自香港文匯報 “航母級”隧道沉管實現毫米級對接 據介紹,深中通道擁有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為超大跨度、深埋、特長沉管隧道,沉管規模屬當前世界罕見,工程建設難度極高。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透露,北斗系統助力深中通道“海底穿針”,沉管隧道每節沉管重量達八萬噸,實現了毫米級對接。 “在看不見的海底,五厘米的安裝誤差量,對於長160多米、寬46米、高10米的沉管來說可謂‘穿針繡花’。”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測量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沉管在海底的精準沉放安裝,與天上的北斗衛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為引入北斗的力量,該團隊在陸上、海上、沉管上反覆做了上千次試驗驗證,最終形成方案。由船上的北斗衛星天線和附近的參考基準站配合,對沉管進行差分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入水後,沉管隧道在水下的位置、姿態清晰顯示在屏幕上。 項目技術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同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牽頭承擔“複雜海洋環境下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關鍵技術”項目,在設計、施工、檢測及關鍵裝備進行了系統性革新,創造了沉管安裝連續六個月每月两節的世界速度、40米水深毫米級對接的世界精度,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目前,該項目順利獲認證,鋼殼混凝土沉管結構受力機理與設計方法研究等12項科研成果通過驗收。 此外,“深中通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預製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項目技術成果也推動了中國沉管隧道建造技術的進步,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該項目研究成果還已納入交通運輸行業相關標準,有效填補行業空白,未來可為後續類似工程提供科學、可靠的技術支撐。 廣東交通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海底隧道實現貫通,也意味着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為深中通道衝刺2024年通車目標邁出重要一步,也為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提速,促進大灣區“超級城市群”融通一體。 專家:助力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表示,深中通道將與已通車的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規劃建設的深珠通道等工程一起,在珠江口形成“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將大灣區城市群串珠成鏈,構建大灣區一小時乃至半小時經濟圈的新格局,同時助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據悉,“黃金內灣”涵蓋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珠海高新區、中山翠亨新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東莞濱海灣新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點平台。鄭天祥建議,粵港澳攜手共同做好“黃金內灣”新規劃,可明確將香港“北部都會區”等納入,真正形成大灣區“超級城市群”。(完) 【編輯:丘志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