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可持續發展模式為世界提供寶貴經驗香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阿聯酋迪拜召開。《日本時報》11月29日刊發評論文章《中國可持續發展道路前景》,文章高度評價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相關實踐及成果,稱中國綠色發展造福全球,並表示,中國在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值得許多國家借鑒。 《日本時報》網站文章截圖 文章指出,當今世界正遭受日益嚴重的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一份最新的報告中警告稱,全球升溫即將突破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所設1.5攝氏度的關鍵閾值。這意味著與氣候相關的地球災害很可能進一步增加。 文章寫道,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只有約12%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年度資金缺口已從疫情前的2.5萬億美元擴大到4萬億美元以上,且發達國家仍未兌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 “中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打造)凈零經濟方面的表現在令人失望的全球進程中顯得出類拔萃,”文章贊許道,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6月發佈的報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中國在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能源轉型指數排名中位居17,成為前20名中少有的主要新興經濟體。 文章分析稱,中國憑借強大的規劃與執行力,積極推廣使用替代能源,從而達成了這一成就。文章舉例,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52億千瓦,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實際消納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為31.6%;2015年聯合國通過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6年初,中國成立由45家成員單位組成的部際協調機制,統籌推進2030年議程各項目標的落實工作。 文章認為,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對各級人員的充分培訓,中國的治理體系為公共項目的有效管理創造了適宜條件。中國建立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央政府制定目標,各省市區分級執行。2012年至2020年間,中國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培訓了大量地方官員與技術專家。2020年以來中央政府安排投資1100多億元人民幣支持全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此外,中國石化、國家電網等國有企業也積極為實現國家減碳目標作貢獻。文章提到,中國石化在新疆庫車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國家電網等電力企業發展碳信用交易,發行“碳中和”債券,大力投資清潔能源。文章強調,中國的發展模式為許多在實現可持續目標方面進展滯後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文章指出,2021年以來,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已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中國在一些節能低碳生產領域的規模經濟造福世界,然而卻在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出口問題上遭遇歐盟等地區施加的額外關稅壓力。此類關稅政策或將造成制約能源轉型投資的風險。文章警告稱,缺乏全球共識必將阻礙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 【編輯:凌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