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見聞:京城小眾古刹變身文化空間 受年輕人追捧香港中通社北京3月31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百) 近日,北京寺廟遊又火了。記者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上搜索關鍵詞“寺廟”,顯示超182萬篇筆記,其中有不少是探訪小眾古刹的筆記。 遊客在北京宏恩觀內的中軸線主題郵局消費。(香港中通社圖片) 北京作為中國著名古都,散落分布著眾多的寺廟。這些寺廟不僅建築風格獨特,而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隨著北京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工作的開展,一批小眾古刹在修繕中變身公共文化空間,深受年輕人喜愛。 這些小眾寺廟大都曾被用作私家別院、學校、市場等,早已失去禮佛許願的功能。修繕後的小眾寺廟被賦予更多文化屬性,成為不少年輕人文化打卡、放鬆身心的場所。 位於北京中軸線上鐘樓北側的宏恩觀就是這樣一座寺廟,它始建於元朝元貞年間,被稱為中軸線上的“龍尾之要”。此前,宏恩觀因年久失修進行封閉修繕,於今年初正式開放。 周六(30日)北京天氣回暖,來宏恩觀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曾居住在附近的王楚豪告訴記者,修繕之前的宏恩觀曾是鼓樓菜市場的一部分,他年輕時還曾在東配房的台球廳打過球。如今的東配房變成了中軸線主題郵局,遊客在郵局內可以郵寄明信片和購買中軸線主題文創產品,還能蓋章、喝咖啡。 宏恩觀工作人員介紹,宏恩觀的改造既保留傳統,又突破傳統。施工單位在改造過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窗欞、石雕等部件完全按原造型建造,并做到了修舊如舊。在功能設置上,院內不同空間設有中軸線上的在地博物館常設展、中軸線數字館、中軸線主題書店、中軸線主題郵局、交流中心等。 當天,名為“文化新天地”的文學交流活動在該寺大殿舉行,一些文學愛好者慕名而來。 “這裡鬧中取靜,民眾既可以感受古建築的莊嚴和滄桑,又能够在文化創意活動中體驗新生活,尋找創作靈感。”圖書編輯張靖宇參加完活動後坐在露天的座位上,說起對宏恩觀的感受,張靖宇評價其為傳統和現代、人文與商業共存的景點。 遊客在北京宏恩觀內體驗互動藝術裝置。(香港中通社圖片) 這樣的文化空間在北京還有很多,每個寺廟的文化場景各有特色。 位於景山後街的慶雲寺經文物騰退修繕後,作為北京金石博物館開門迎客。此前,該博物館因推出沉浸式戲劇在網絡走紅。遊客跟隨劇情,在寺院中尋找“遺落的明珠”,通過體驗不同的非遺項目得到寶物線索。遊客體驗了整部劇情後發現,“遺落的明珠”就是貫穿全局的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還有經常舉辦小型音樂會的玉光寺,主打商業和休閑的隆福寺等。 為了規範和便利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的開發和利用,北京市文物局制定了《北京市文物建築開放利用導則(試行)》,並在去年底創建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務平台,同期公佈了菩薩廟、萬佛堂、應夢寺等首批10個重點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亦有文物保護專家指出,引入商業運作其實是對文物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如何確保傳統文化在新業態中保持原有內涵。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對主管部門和運營方來說,是機會,亦是考驗。(完)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