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獼猴全腦尺度神經活動監測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6月26日電 神經探針是一種用來記錄神經活動的針狀電傳感器,是腦科學研究和腦機接口中的核心技術。據新華社6月25日報道,中國北京大學研究人員通過技術創新成功研發一種高密度、高通道的神經探針,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獼猴大腦全深度、高通量神經元活動的記錄。其單根探針上集成了1024個可同時記錄的神經信號通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2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 圖為“神經卷軸”探針在全腦尺度記錄神經活動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在整腦範圍內實現多腦區、長時間、高通量、高時空分辨神經活動的記錄,對理解大腦的神經機制、調控神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的高通道神經探針主要適用於鼠等嚙齒類動物腦研究,即便用於靈長類動物腦研究,也難以覆蓋其整腦尺度。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段小潔研究員團隊設計并製備了一種超薄柔性微電極陣列薄膜,通過如“卷軸”般特殊的繞卷組裝工藝,製造出名為“神經卷軸”的神經探針。該探針長度可在1厘米到1分米範圍內靈活設計,從而匹配從嚙齒類到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尺寸。 製備高通道神經探針的一個主要瓶頸是神經探針和後端電子器件之間的連接。良好的電學連接可實現神經信號的精準採集與傳輸。為此,研究團隊還研發了高密度柔性冷焊技術,實現了“神經卷軸”探針與後端電子器件的集成化、高密度連接。 圖為9厘米長的“神經卷軸”探針實物。(受訪者提供) 段小潔介紹,團隊利用“神經卷軸”探針,在獼猴大腦中實現了從腦表麵皮層至顱底全深度覆蓋的超700個單神經元活動的同時監測。此外,還在大鼠大腦中實現了長達兩年的穩定神經記錄,展現出該探針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長期記錄穩定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表示,這一突破性成果為多腦區活動的高通量同步監測、探究神經活動與行為學間的關係提供有力工具,未來通過多根探針的植入,可進一步實現從數千到上萬個通道的神經記錄,將對基礎神經科學和腦機接口等轉化神經科學研究帶來變革性影響。(完) 【編輯:丘志彬】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通講壇】東部戰區開展聯合演訓,背後有這三點考量?
鄧炳強:感動市民明白維護國安重要性 現時香港仍面臨四大國安風險
22年的懷念 歌迷永遠寵愛張國榮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
記者帶你走一圈!看首次於香港啟德體育園舉辦的七欖氣氛如何?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