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觀察:“開盒”網暴中的隱私洩露與法律責任

分享到:
2025-03-21 17:29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3月2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葉永成近日,一種名為“開盒掛人”的新型網暴行為在中國內地引發廣泛關注。受害者隱私信息遭非法曝光後,往往面臨網絡謾罵、現實騷擾甚至人身威脅。這一現象不僅暴露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漏洞,更折射出網絡空間治理的嚴峻挑戰。

圖源:央視資料視頻截圖

所謂“開盒掛人”,是指通過非法手段搜集公民個人信息,並在網絡公開散布的行為。據了解,被曝光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社交賬號,甚至個人照片等敏感內容。這些信息一旦被公開,受害者往往陷入“網絡與現實雙重圍攻”,諸如社交平台湧入侮辱性言論,手機被陌生來電轟炸,日常生活遭受嚴重干擾等。

近期的典型“開盒”案例包括:互聯網公司百度高管女兒涉案事件,涉未成年人因追星糾紛“開盒”孕婦網友,暴露隱私引發網暴。彈幕視頻分享網B站員工濫權事件,員工利用內部權限恐嚇用戶並刪除內容,平台事後遭追責。內地主持人楊迪換號風波,個人信息洩露致騷擾不斷,被迫更換手機號碼。某視頻平台UP主群體舉報事件,多創作者信息被境外平台公開,揭開跨國黑灰產鏈條。

為何有人熱衷於“開盒掛人”?專家分析,動機可分為兩類:一是情緒宣洩型,將曝光隱私視為取樂或釋放壓力的手段;二是流量驅動型,通過製造爭議博取關注,甚至形成“付費開盒”的灰色生意。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昊指出,這類行為已形成黑灰產業鏈,前端成本極低,有時僅需數百元人民幣即可獲取他人信息。而“開盒者”通常活躍於特定網絡社群,以信息共享為名互相勾連。部分團夥更將“開盒”包裝為商業服務,明碼標價兜售隱私數據,受害者中不乏公眾人物。

“開盒”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刑法》及最高檢《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非法收集、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者,可被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面臨7年有期徒刑。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涉案亦難逃追責。儘管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者免於刑罰,但其監護人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分析指,遏制 “開盒”亂象,網絡平台被視為關鍵防線。《網絡安全法》明確要求平台履行信息合法性審核義務,但實際執行中,技術難度與成本問題仍存挑戰。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暉建議:“平台應通過算法識別、關鍵詞篩查等手段主動攔截隱私洩露內容。”

面對 “開盒”威脅,個人應如何維權?專家提示,受害者可通過中央網信辦12377舉報平台投訴,或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例如,天津自媒體工作者張先生信息遭曝光後,警方迅速抓獲嫌疑人劉某某,展現了司法威懾力。

此外,根治 “開盒”亂象還需社會協同發力,針對未成年人參與等問題,家庭教育與學校引導不可或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陳志勇認為,網絡素養教育應納入課程體系,幫助青少年樹立隱私保護與法律邊界意識。

“開盒掛人”的蔓延,既是技術濫用的惡果,也是網絡暴力升級的警鐘。從完善立法到強化平台責任,從嚴懲黑灰產鏈條到提升公眾意識,構建多方協同的治理網絡,才能守護數字時代的隱私安全與文明底線。(完)

【編輯:彭玉婷】

視頻

更 多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
記者帶你走一圈!看首次於香港啟德體育園舉辦的七欖氣氛如何?
"這些技術關乎人民幸福"——中國數字基建出海,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哪吒3》將全部由AI剪輯?哪吒項目執行製片人帶來解答
被問及投資者為何選擇香港 陳茂波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