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特朗普提升軍費要求,歐洲決定在國防開支上搞點創新……香港新聞網4月2日電(編輯 凌玉輝)美國國務院透露,國務卿魯比奧本周將在北約總部與北約其他成員國外長舉行會晤,屆時“增加盟國防務投資”將成為會談的核心議題。自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并提出將北約軍費占比從2%提升至5%以來,其歐洲盟友便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要承受來自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又需在經濟現實與防務自主性之間尋求平衡。 圖為歐盟旗幟。新華社資料圖 為打破這一僵局,歐洲展現出驚人的“創造性”。據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2日報道,歐洲官員正嘗試通過“重新定義國防”,把以往不納入軍事開支範疇的預算也計入國防開支,期望藉此達到特朗普所設定的目標。 據了解,北約對哪些開支算作軍費開支有嚴格規定,但若成員國達成一致,這些規定并非不可更改。 有了解討論情況的人士透露,目前初步考慮的一個方案是,將一些國家支出納入進來。例如,各國為抵禦旨在削弱公眾輿論和對民主制度信任的攻擊時的支出納入其中。另一種可能性是,允許各國將對軍事行動至關重要的投資計入。例如軍隊依賴的交通基礎設施和戰時可能由軍隊使用的民用基礎設施。 外交人士稱,官員們正就擴大這份清單進行非正式討論。支持者認為,戰爭形態的變化和威脅的增加為擴大清單提供了合理依據。不過,一些官員對此持謹慎態度,他們不希望納入關聯性不強或現有開支的做法,以免造成一種人為達到特朗普目標的印象。 自2014年北約威爾士峰會確立“成員國國防開支需達到GDP2%”的基準線後,軍費問題始終像根刺橫亘在跨大西洋關係中。特朗普政府不僅提議將這一指標翻倍至5%,還以“占美國便宜”的尖銳指責和“退群”威脅,將傳統盟友逼入戰略困境。 然而,特朗普的這一提議在歐洲引發強烈反響。有分析支出,歐洲擔憂增加的軍費會流入美國軍工企業的口袋,而無法有效促進本土國防工業的發展。數據顯示,歐洲軍費開支中約60%用於采購美國裝備,本土產業鏈從中受益有限。 此外,在俄烏衝突的大背景下,北約歐洲成員國若強行“達標”,可能會刺激俄羅斯采取更為激進的軍事行動。 更何況,5%的目標對歐洲各國而言本就困難重重。以德國為例,即將上任的總理默茨計劃大幅增加國防和基礎設施支出,以彌補多年來在這兩方面的投資短板。但根據目前的預算討論情況,即便德國的軍費開支增幅按德國標準已算可觀,且北約規則也有所放寬,德國新的軍費開支可能仍無法達到GDP的4%。 另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的“5%目標”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施壓工具,旨在強化美國對北約的主導權。歐洲雖在口頭上承諾增加投入,但實際可能通過“重新定義”和歐盟框架下的集體行動,將軍費開支目標鎖定在3% - 3.5%區間。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3月26日的北約理事會會議上,盟國之間已就朝著3.5%的支出目標邁進達成共識。 另外,歐盟新設立了一個1500億歐元的國防基金,同時正修改債務規則,將軍費開支排除在國家債務限額之外。若這些舉措能得到有效推動,到2030年,這些變化將使歐盟23個北約成員國中大多數國家的軍費開支接近GDP的3.5%。 (完) 【編輯:淩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