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6月24日電 題:香港首位女船長:航海業變化日新月異
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靜雯
“九十年代很少港人行船,從1993年到2003年行船的港人或許只有數個。但在我2003年投身這行之後就越來越多年輕人入行,身邊從事航海業的女性也變多了,女性在航海業地位也提高。”一頭利索短髮,香港首位女船長陳嘉敏在海上接受香港中通社的專訪。
現任運輸及房屋局總助理秘書長的陳嘉敏在2012年底順利考取遠洋輪船船長資格,成為香港首位女船長。若以2011年起計算,那年香港只有3位成功考取遠洋輪船船長;截至2021年,已增至50位,惟只有4位女性。
從小住在海邊的她,每當海上飄起大霧時都能聽見船的鳴笛聲長響。那時起就默默在心中種下船員夢,幻想著在船上工作的樣子。中學畢業後,她果斷選擇職業訓練局轄下的海事訓練學院修讀海事科技文憑,修畢後就開始尋找船公司面試。
陳嘉敏想象中航海生活是周遊列國,但實際上亦要做體力勞動。“我記得做實習生時就做很多體力勞動,和男同事一起從船艙底做維修保養工作到駕駛台頂部。”
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險”。她憶述,實習期在離開澳大利亞墨爾本港口時,突然一個“怪浪”向船頭打來,其中一名船員離世。此事之後她更加提醒自己要以安全為上。後來陳嘉敏成為船上管理層時,在派發工作給下屬時都囑咐,以個人安全爲先。
香港擁有堅實的海運傳統,港口、船務和海運服務業一直支撐本地貿易和物流業發展,是香港繁榮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基石。同時也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是亞太區內重要樞紐港。2021年處理逾1800萬個貨櫃,其中超過六成屬於轉運貨物。香港港口的班輪服務航班頻密且覆蓋面廣,每周處理約270班國際貨櫃班輪,連接全球近600個目的地。
國家一直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在 “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香港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以完善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海員,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職業,傳承古代文明,肩負現代使命,陳嘉敏也把航海業變化“盡收眼底”。
陳嘉敏憶述,入行初時是手寫信件,到港口後找中介幫忙寄信回家。幾年後,船上可以發電子郵件,但僅限於文字格式郵件,還是無法上網瀏覽網頁。現在聽後輩說,他們在船上可聯網打遊戲了。此外,以前在大海時要找天體(例如太陽)用六分儀定位後,經過計算才能在海圖上定位。而現在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即可。
這幾年來,香港投放很多資源去培訓海事人才。特區政府一直致力維持香港作為國際海運中心地位,並進一步鞏固香港在高增值海運服務的優勢。特區政府於2014年推出“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旨在支持航運和航空業界的人才培訓和發展,以擴大人才庫,支持兩個行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我記得我第一年沒有資助。但在2004年起,特區政府每個月會發放資助。我是4000港元,現在已提升到6000港元。”陳嘉敏說,可以看出特區政府一直鼓勵大家投身這個行業。
在陳嘉敏看來,航海業這20多年變化日新月異,但香港回歸25年來,她直言是,舞照跳,馬照跑。“當天晚上我就是在看電視,看到英國國旗降落,中國國旗上升,心情很平靜。”
香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一個對外窗口,在對外出口貿易上有著重要作用,特別在香港回歸後尤為突出。陳嘉敏認為,香港提供很多高增值海事服務,跟隨“十四五”規劃配合大灣區發展。 “我們會繼續培訓本地人才,就像一個血庫,繼續爲這個行業注入新血。”
“像我們國家也在發展無人船,未來或許在船上人會越來越少。”陳嘉敏說,香港作爲中間人,可以利用法律優勢,把內地科技和國際聯繫在一起。
千帆過盡,飄泊總要靠岸。陳嘉敏2014年上岸後轉往海事處工作,現在轉往運輸及房屋局,主要是幫助海事業界培訓人才,推廣運房局轄下的“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為這個行業注入新血盡一分力。
陳嘉敏說,年輕人是未來,但要早點認清人生規劃,就如我自己一樣,求學時就規劃人生就是要“行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