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香港為何不能效仿新加坡放鬆防疫限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天就新冠疫情發表講話,宣布新加坡放寬防疫限制,接下來將果斷地邁向“與冠病共存”。從下周二(3月29日)起,社交聚會、堂食和家庭訪客人數,將從目前的5人增至10人;人們在戶外可選擇不戴口罩,但室內仍須戴口罩。
由於新加坡是香港多年來的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兩地的地理民情也十分相近,這個消息一出,不免令不少港人心動。新加坡可以放寬防疫限制,香港為什麼不能?香港動作慢了,會不會在競爭上輸新加坡一步? 有這種憂患意識,說明是真心在思考香港的未來。但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把握好“時、度、效”。同樣辦一件事情,看似方法相同,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分寸拿捏不對,最後的效果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香港還遠遠沒到可以“與病毒共存”的時候。不妨把香港與新加坡做一比較來回答:香港現在為什麼不能放寬防疫限制? 群體免疫力不同 李顯龍直言:“新加坡迎來了抗疫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本地絕大部分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種,幾乎所有符合條件的人也打了追加劑。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引發的疫情已經達到頂峰,開始緩和下來。許多人也曾染病並已經康復,所以我們的群體免疫力更高了。”可以說,這是新加坡放寬防疫政策最大的底氣。 反觀香港,已接種一針的人佔九成,已接種第二針佔八成,第三針的約佔兩成。如果再分析以下“一老一幼”的數據,更能看出問題。接種兩針的70歲以上長者佔69%,3至11歲的兒童僅11%,第三針的比例更是低得可怕。 全球公認奧密克戎病毒是迄今致死率最低的新冠病毒,形容感染奧密克戎如同得了一次“大號流感”,但這個“大號流感”卻沒有饒過香港人。最近,港大助理教授薛達發表一篇題為《為何香港新冠病毒死亡率如此高?》的文章,將香港的疫情與新加坡、韓國、英國、美國、丹麥及新西蘭等地比較。香港百萬人口死亡人數最高,以3月11日為例,本港每100萬人有35人死亡,單日計比其他地區高出最少2.5倍。 同時,有許多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奧密克戎的致死率低了,但與德爾塔(Delta)病毒大流行期間相比,新冠死亡的總人數並沒有明顯降低。因為,奧密克戎傳染性極強,染疫人數基數很大。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香港還遠遠沒有形成“群體免疫”的堅強屏障。在這種情況下,過早放寬防疫限制,意味着香港還會有很多人會染疫死去。第五波疫情已導致香港6000多人離世,這個數字每日還在攀升。香港能夠承受死亡之痛嗎? 醫療資源不同 新加坡本地確診病例在2月22日達到2萬6千起的高峰,之後逐漸趨緩,過去一周的每日新增病例介於7千多至1萬3千多起。李顯龍講到:“更重要的是,本地醫療系統始終保持堅韌,儘管在奧密克戎疫情最嚴重時,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但仍挺過了難關。如今醫院的負擔依然沉重,不過看診壓力已減緩。”可以看出,新加坡在疫情高峰時也沒有發生醫療擠兌現象;醫療系統的堅韌性,香港無法與之相比。 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香港醫療系統至少存在三個短板。第一,醫療資源總體不足。確診個案從每日百例、千例、到萬例僅用了十幾天時間。每日個案逾1萬例時,醫療資源就力不從心,到了每日確診5萬例,更是不堪負重。第二,醫療系統整體統籌協調不力。當公立醫院病床不夠用時,部分私立醫院並未及時“接盤”,令許多患者得不到及時救治,輕症轉重症,重症轉死亡。第三,對安老院的醫護資源配置遠遠不夠。疫情並非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而是可以預測推演的“灰犀牛”事件,全球各地疫情證明,老年人是最易“中招”,也最易轉成重症死亡,但香港沒有事先做好安老院的醫療資源配置,死者絕大部分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香港醫療資源不足,幸而有祖國及時伸出援救之手。在中央的及時協調下,內地幾批專家赴港指導,提供了寶貴經驗;內地數百名醫護人員支援香港,日夜奮戰抗疫一線;內地援建的方艙醫院已全部交付,床位超過2萬個;特區政府還將請求中央派遣中醫團隊支援抗疫。最近,香港的私營醫院也開始接收新冠肺炎患者。香港醫療資源緊缺狀況暫時得到緩解。 儘管如此,香港仍須善用醫療資源,決不能揮霍來之不易的醫療資源。如果認為有內地的醫療資源“兜底”,就放鬆防疫限制,豈不讓無數人的辛苦努力白費?豈不令內地援港的人員心寒? 國情港情不同 香港與新加坡固然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就抗疫及疫後恢復經濟而言,至少有兩大不同之處。 第一,香港擁擠的居住環境更易傳播疫情。香港人大多居住在大廈裏,樓下就是商場、馬路,缺少空曠的休閒地帶。更有不少家庭蝸居在“納米房”、“劏房”、“籠屋”裏,一人中招,全家染疫。新加坡號稱“花園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遠高於香港,不可同日而語。儘管如此,新加坡此次放寬防疫限制,依然要求在室內場所必須戴口罩,就算在戶外,若人多仍應戴口罩。 第二,香港“通內地”重於“通海外”。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但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更為緊密,而中國內地是疫情爆發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同時,香港的民生保障也要依賴內地。內地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香港若過早放鬆防疫政策,與內地通關則遙遙無期,這對香港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新加坡則不同,不用考慮這個因素。 第五波疫情給香港留下了慘痛教訓。說到底,還是抗疫理念左右搖擺、社會共識難以凝聚。現在,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抗疫終於穩住陣腳了。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確要求,要圍繞“三減三重一優先”的工作重點有序鋪排下一階段工作。香港一定要聚焦這個重點,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打贏這場硬仗;切勿盲目樂觀,千萬不要看到人家放鬆就蠢蠢欲動;還是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來謀劃下一步的抗疫策略吧!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李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