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9月14日報章社評:精準抗疫需更多措施配合香港新聞網9月14日電 香港多份報章14日針對放寬抵港檢疫至“0+7”、本地防疫政策、“來港易”機制等時事發表社評。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疫情初見回落跡象,連續兩日的新增確診宗數降至7000宗水平,令人憧憬現行抗疫措施會否放寬,包括落實“0+7”入境檢疫要求。 《香港商報》時評:確診似有回落 防疫不可鬆懈 時評指出,中秋節假期後的開學日,學校雖集中呈報了較多個案,但整體確診仍是不增反減,反映“混合免疫”的屏障效應或在提高。可是,大時大節的跨家庭聚會,往往易令病毒有機可乘,即使有專家預期影響短暫,但實際情況仍須一段時間觀察。況且,確診患者也未必如實呈報,以致統計數字或存低估問題。目前仍有2885名病人正在住院,其中13名重症者入住深切治療部,這對本就十分緊張的醫療系統而言實是百上加斤,既擠兌病床資源,也加重人手壓力。放任疫情及入院問題惡化,不單直接影響到新冠患者,也會禍連其他一般病人。所以判斷目前疫情離開了危險警戒,還言之尚早。 《大公報》社評:精準抗疫需更多措施配合 社評指出,香港“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種率不理想,染疫入院人數上升對公共醫療系統構成壓力,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在防疫抗疫和發展經濟之間取得平衡,做到“兩不誤”,對特區政府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抗疫兩年多,本地一些專家認為,大廈圍封強檢等措施是時候取消,亦有反對意見認為,抗疫策略寧可保守一些。 《明報》社評:谷針通關列最優先 圍封強檢或已過時 社評指出,圍封強檢等措施,旨在斬斷社區傳播鏈。隨着本港以減少重症死亡為主,昔日控疫措施,當然有理由重新檢視。從減少社區傳播及減輕醫療負荷的角度,污水檢測、圍封強檢等措施,總有一定作用,當然,政府亦要考慮公共衛生以外因素,諸如成本效益、資源運用、民眾態度,以至內地對香港疫情風險的擔憂等。香港疫下復常,防疫措施調整,除了視乎打針情况,現階段亦應該將促進通關,作為一個考慮重點,措施若有助於推進通關,不妨照做,若無作用,可以考慮取消。 香港中通社圖片 深圳居民在社交平台“小紅書”聲稱,自己沒有接種新冠疫苗,也沒有豁免證明,但透過“來港易”機制抵達香港後,成功申請獲發“臨時疫苗通行證”,可自由出入於受限制的公共場所,包括食肆。 《信報》社評:“來港易”機制不合時宜 必須從速修正 社評指出,這則帖文惹來熱議,因為現時一般入境者必須接種疫苗,並接受“三加四”檢疫,即是三天酒店隔離及四天醫學監察,且受限於“黃碼”不准進入食肆等特定場所,故紛紛質疑“來港易”機制不公平,甚至有可能造成防疫漏洞。就算內地疫情風險全世界最低,便等於安枕無憂嗎?這一點恐怕缺乏科學基礎,兼且不符內地“動態清零”的大原則。觀乎內地目前的做法,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風險,他們依舊嚴格防範。 英女皇辭世後,全英以至英聯邦國家下半旗致哀,並承認新國王查理斯三世為國家元首。 《星島日報》社論:共和派伺機而動 英聯邦搖搖欲墜 社論指出,面上一切依舊,但英聯邦對君主制存廢正醞釀新一輪討論的暗湧,查理斯能否像亡母般發揮非凡凝聚力,維繫英聯邦繼續下去,成為了其登基後最大挑戰,若守不住,英聯邦隨時會瓦解。(完) 【編輯:崔靜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