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家超: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和高質量為主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10月23日電 (記者 羅光萍 陳卓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2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深入闡述在本年度施政報告單獨成篇的新質生產力。他認為,新質生產力內涵豐富,其中的“新”不單指創科,還有思想創新、系統創新的內涵;“質”除了高質量,還要看效果和效益。 李家超對中通社說,生產力的載體是產業,要用產業來驗證新質生產力的成果。 (香港中通社記者 洪少葵 攝) 對於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李家超表示,土壤和空氣都要提供,即人才、資源的共融配套。他說,生產力涉及很多未來科技、未來產業,所需的投入,單一產業、單一個體很難做到,因此要有共融概念。 “除了科技創新,‘新’還有系統創新、思想創新的內涵。”李家超認為整個團隊要有共同理念,“肯接受創新做法,不抗拒,而且接受因此有些工種會被取代。” 至於 “質”,李家超詳解,除了高質量,還要看生產過程中的效果和效益。此外亦要結合綠色化、數字化,這兩個元素一方面保證了可持續發展、美好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能讓創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港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李家超向中通社表示,整個理念針對創科生態圈,土壤、空氣,人才、研發、目標缺一不可。“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香港本地經濟生產總值為1.07%,而成功的國家和地區通常至少佔5%。若政府現時投入的開支已能保持這個約1%的生產總值佔比,我們就希望政府投入一塊錢,會有市場的四塊錢投入,要用勇氣做,成功率未必高,但回報率很高。” 李家超對於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很有信心。他說,整個香港都認同改革,改革過程中經濟發展最重要,經濟最大推動力來自科創,目前社會共識已經成熟,加上國家政策推動,希望速度能快一些。(完) 【編輯:劉春】
|
視頻更 多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