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月7日報章社評:土地共享現突破 提高透明度增公眾信心香港新聞網11月7日電 土地供應、青年教育等議題是本屆特區政府施政重點,香港多份報章7日對此發表評論。 香港《星島日報》發表社評:土地共享現突破 提高透明度增公眾信心 土地共享先導計畫推出近兩年半,日前終取得突破性發展,三宗申請獲批,顯示港府決心多管齊下,善用市場力量釋放閒置農地,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港府須提高審批和補地價的透明度,釋除市民對利益輸送的疑慮,亦要優化整個審批流程安排,讓發展商有清晰指標可依循,積極參加計畫,使房屋供應得以提速、提效、提量。儘管當局沒有遭遇過多政治干擾,畢竟土地涉及龐大而複雜利益,若處理不當,易招人非議。因此,當局在審批過程時宜提高透明度,讓市民了解到某地開發並非由發展商主導,而是須符合政府發展規劃的優先次序,政府也不會用公帑補貼區內道路基建,並且確立一套清晰補地價機制,才能釋除公眾不必要疑慮。 香港《信報》發表社評:理解青年狀況要從了解教育生態入手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援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安全建基於3個體系:教育系統、文化藝術系統、傳媒系統。這3個系統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當中以教育系統最重要,尤其2019年事件,顯露香港教育制度和青年政策的失敗,年輕人缺乏文化認同導致文化安全出現危機。以前香港有“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之分,現在教學語言混亂,形成了學校都變成“又英又中”的教育。問中學生《易經》是什麼?“四書五經”是什麼?大部分都一頭霧水。政府是否應該鼓勵多元教育?應該有一個因材施教的分類模式,因應學生不同能力而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是否應該有一些中學可以走中國藝術文化的路線,發展自身教育道路?教育系統奠定一個地方的人民質素和文化能力的基礎。要理解目前香港年輕人的狀況,先從了解教育生態入手。 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國際調解院”籌備辦設於香港意義重大 外交部與香港特區政府於10月21日簽署《關於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的安排》,明確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落地香港特區的具體事宜。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是根據國家與多國共同起草並簽署的《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聯合聲明》而設立,負責就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國際公約等事項組織開展政府間談判。近年來,國際社會對調解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專司調解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現有爭端解決機構主要通過訴訟、仲裁等來解決國際爭端,亦有國際法庭、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制等,未能滿足複雜多變的國際爭端。為順應國際調解發展態勢和需求,我國與持相近理念的國家起草並達成了《聯合聲明》,決定共同發起建立國際調解院,專門提供調解服務,為各類國際爭端提供友好、靈活、經濟、便捷的解決方案。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預計將自2023年起組織開展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談判,而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選址在香港,是因為國家考慮到香港成熟的法律體系,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營商環境。(完)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