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社對話楊潤雄:助香港新生藝術家走出去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3月14日電 題:中通社對話楊潤雄:助香港新生藝術家走出去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來過香港的旅客都說,這裡是文化多元的城市;問本地藝術家時,他們卻說這裡缺乏文創土壤,從事文藝行業“不能當飯吃”。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訪問,談香港文創發展進程。 “協助新生藝術家走出去,展示他們的才能才華,讓別人欣賞他們的作品,是特區政府要做的。”楊潤雄一語道破文藝創作者的所需所求。他說,要在政策上多推動,多製造些機會,讓年輕文創者在香港文藝發展的進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香港擁有傳統中華文化根基,又受西方文化熏陶,具有先天優勢以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過,香港地方小、體量小,是產業發展的一大限制。 楊潤雄指出,要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與其他城市多聯繫。因此,特區政府將撥款2000萬港元,在明年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呈獻區內優質文化演藝項目,預計邀請5000名香港及內地藝術家,將吸引14萬名觀眾參與。 為進一步支持本地藝術家,特區政府在未來五年將合共撥款逾1.3億港元,支持5000個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參與演出及創作。楊潤雄說,內地的表演場地和演出機會較多,觀眾群也不再限於香港700萬人,而是整個灣區逾7000萬人。所以,融入大灣區發展,不僅對工商界、金融界有益,對文化藝術界來說,也是很好的機遇。 “文創氛圍是需時建立的。”楊潤雄坦言,多年前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但現在,每一天,不同場地,都能看到有演出或展覽正在進行。在“引進來”方面,特區政府也是不遺餘力,將增設博物館數目至19間,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五成;明年起分階段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成為加速“藝術+科技”結合的基地,吸引更多藝團到港。 香港的文創生態正在慢慢形成,楊潤雄希望,透過更多的大型活動,把氣氛帶起來,全民共同參與,自然能拉動產業鏈,培養文創土壤。 全面通關後,香港文創發展按下“快速”鍵。3月是香港藝術月,一系列國際文藝盛事相繼舉行。從月初的大型戶外音樂節Clockenflap,街頭藝術節HKwalls,到月底的香港藝術周,來自32個國家及地區的藝廊作品輪番展出,這正是特區政府持續宣傳推動的成效。 “你喜歡哪些文藝節目?在香港一定找得到。”楊潤雄說。(完)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