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象徵身份又代表時尚,看看古代男子的OOTD香港新聞網9月4日電(記者 黃璇) 當今社交媒體有許多#OOTD(Outfit of the Day,意為今日穿搭)的分享,種種穿搭會否令你目不暇給?原來,古人對服裝亦相當講究,連帶鈎的設計也很有心思! (香港新聞網製圖) 帶鈎,一言以蔽之,就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繫腰帶的掛鈎,相當於現在的皮帶扣,多為男性使用,從春秋晚期開始出現,戰國時期使用廣泛,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如今,一眾帶鈎“聚首”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霜雪明金玄鈎沉:德能堂藏華夏早期帶鈎”展覽,“鈎心鬥角”、爭妍鬥麗,勢必牽起一場世紀之戰!(同場舉行:“青妝泯火:上善堂藏耀州窯瓷器”展覽) 帶鈎用法示意圖。(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德能堂藏“錯金銀虎襲武士紋鐵帶鈎”。(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帶鈎在戰國中晚期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及傳世皆很多,很多帶鈎製作考究。作為“霜雪明金玄鈎沉:德能堂藏華夏早期帶鈎”展覽的特邀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助理教授彭鵬為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獨特見解。例如,許多採用鏤空設計、勾連紋樣的帶鈎,常被認為是透過失蠟法鑄造而成的,彭鵬教授則倡導對青銅實物及鑄銅遺址進行更為細緻的觀察,而彭教授認為,探究古代青銅器的鑄造過程,就如器物本身一樣引人入勝。 中大文物館展出超過30件德能堂帶鈎收藏。(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霜雪明金玄鈎沉:德能堂藏華夏早期帶鈎”展覽精選超過30件德能堂帶鈎收藏,以八個單元呈現古代工匠的巧思與妙手,分別為“鈎之道”“金銀鑄”“金銀錯”“玄鐵鈎”“珠玉鑲”“人與獸”“遊於藝”及“集大成”。 德能堂藏“獸首錯金銀嵌綠松石鑲鏤空雙螭金片青銅帶鈎”為集大成之作。(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彭鵬教授表示,展品“獸首錯金銀嵌綠松石鑲鏤空雙螭金片青銅帶鈎”為集大成之作,其精美程度為自己至今所見之冠,“首先它的尺寸非常大。帶鈎很多都是幾厘米,這件達20多厘米,可以說是‘巨碩’都不為過。它從上往下分區,可以分為九個裝飾區域,這在行話中稱為‘九鑲帶鈎’。曾經在拍賣市場上有一件稱之為‘九鑲帶鈎’的拍品,但它的品相和精美程度都和這件帶鈎沒有辦法比較。”這件帶鈎鑲有綠松石、金銀等,將多種工藝巧妙相結合,因此彭鵬教授稱其為“集大成”。 彭教授介紹,德能堂過往一直都和中大文物館有合作,他們的藏品不光是帶鈎,還有商周時期的青銅鼎等等,之前也出過一系列的圖錄,與香港和內地的知名學者都有深度的交流,“我本人是兩年多前開始接觸這批帶鈎,並與德能堂合作策展。就這兩年來,包括這次的展覽都得到了德能堂主人蔡先生和其代表的大力支持。” 儘管漢朝之後,帶鈎的功能性被更為輕便的帶扣取代,逐漸變成文人把玩的雅好,但從這些流傳至今的藏品中可窺見,帶鈎的收藏價值從古至今一直都在。帶鈎作為古代工匠精神的載體,揭示了當時極為精湛的鑄造、焊接、錘鍱及各種鑲嵌工藝,極具研究價值,亦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探索華夏古人的創造精神與物質文化。 “霜雪明金玄鈎沉:德能堂藏華夏早期帶鈎”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2月3日(逢星期四休館)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二 費用:免費參觀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