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香港八大校長系列專訪|昔日喊話黑暴 浸大校長衞炳江再談在囚青年

分享到:
2023-11-03 18:2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1月3日電  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正推出香港八大校長系列專訪。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在專訪中談如何提升香港競爭力,也回應了近日香港社會的熱點議題。

hk_c_image.png

談“黑暴”青年:教育不應放棄任何人

香港“黑暴”風波中,逾萬人被捕,近四成是學生。事件過去近四年,在囚青年陸續刑滿。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時表示,永遠不會放棄年輕人,做教育的人也不應放棄任何人。

2019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學曾淪為“黑暴”基地。曾任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的衞炳江在事件後說過:“不會對這代人失望。”在香港由治及興的新階段,衞炳江再次對經歷過、參與過“黑暴”的學生分享肺腑之言。

“我已為人之父,又從事多年教育工作,我絕不同意‘放棄一代人’的說法。”衞炳江能夠理解年輕人的激情和理想,“我也年輕過,年輕人有理想,沒問題,但不能將理想強加於人,更不能因為覺得理想正確,就用激烈的手段取得。”

他說,當人激情時,可能會被情緒控制,看不到很多東西;但當靜下來,會看到世界應當是怎樣的。人會改變,當初被激情蒙蔽的青年亦是。

“黑暴”已過去四年,但世界正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和衝突,俄烏戰爭、中東局勢等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衞炳江勸喻青年,在任何情況下,“第一件事是不要做問題本身,不要構成問題,不要抱怨;而是冷靜下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今年與懲教署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建立長遠合作關係,協助希望持續進修的在囚大學生繼續學業,重投社會。

談香港競爭力:要維持優勢不能故步自封

1996年,在美國生活15年的衞炳江看準香港發展潛力決定回到故鄉,成為海外回流香港的第一代。如今,他是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走在人才培育、科研成果轉化的第一線。在香港積極搶人才、謀發展的新階段,衞炳江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談如何提升香港競爭力。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吸引人才的始終都是發展機會。”

衞炳江憶述,九十年代香港高校教師薪酬待遇曾是全球最高,教育經費曾接近政府整體公共開支的四分之一;恰逢多所高校成立、高校規模擴大,教職增加。衞炳江看著身邊的師兄師弟陸續離開美國,也下定決心回港發展。

“我可以大膽地說,當時全球頂尖的華裔科學家、工程師等等,都來到香港,造就了香港高校現今的成就。”

現在的香港還有這樣的吸引力嗎?

在衞炳江看來,吸引力是需要香港市民一同創造的。他注意到,現在部分人對身處香港有很強的優越感,這本是件好事,但過於自滿而看不到方向,則是危險的。回顧過去,是敢拼搏的獅子山精神創造出最輝煌的香港。

“香港要維持優勢,不能故步自封。”衞炳江認為,要培養兩種精神:合作和勇於冒險的精神。

他舉例,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在百年後才得到證實,4頁紙篇幅的論文附有50頁參考文獻學者名,證明是經過無數科學家努力的成果。如今,幾個人躲在小車房裡奮鬥出一家跨國企業的故事已不再存在,成功的前提是合作。

香港正推動創科以促進經濟多元化。見證香港創科發展多年,衞炳江說,“創科最大的特性就是高投入、高風險,是不是高回報?未知。初創公司第一年失敗,可能第二、第三年會成功。”急於求成,也是香港欠奉創科生態的內因。

讓衞炳江欣慰的是,感受到現屆特區政府有決心打造創科生態圈,願意加大力度投入資源。現在需要的是商界及學界,包括學生和家長,要有容忍失敗、接受冒險的精神。

衞炳江也看到,國家給香港提供了很多機會。就高校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已有大量人才、創新資源。近年,香港與內地高校合作熱潮興起,而香港浸會大學早在2005年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建立聯合國際學院,該學院是第一所由兩地高等教育界合辦的大學。

帶領浸大的他,將合作和冒險精神貫徹到校園和教學管理上。香港校園面積小,限制了發展,衞炳江構思讓學生可選擇到珠海上課,又希望推動跨學科、文理融合,促進浸大與更多內地理工科為主的學校建立深層次合作,肩負起知識創新及轉化的使命,為提升香港競爭力出一份力。

談中西醫協作:首要是中醫藥標準化

香港正推動中西醫協作治療模式,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以中醫藥學為其中一項重點發展領域,更獲特區政府選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營運機構。該校校長衞炳江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分享中醫藥發展的最新成果。

香港醫療體系一向是西醫主導,西醫已建立較規範的治療方法和全面的監管制度,中醫相對慢一步;兩者醫治理念也不同,如何協作,挑戰很大。

衞炳江指出,中西醫結合需要有系統,首要工作是將中醫藥標準化,提高國際認受性。“標準化是要適用於世界,有數據支持和實驗結果證明,某種病在某種情況下,用某類中藥有幫助。”

新冠疫情讓中醫藥再次走進公眾視野,浸大也抓住機會,與內地企業合作,“不同中醫師對不同病人開的藥可能五花八門,但我們只提供六個藥方給醫師選擇,將新冠病人症狀、特定藥方療效等數據收集並量化。”

去年3月,中央政府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組長仝小林院士率領的內地中醫專家組到訪浸大中醫診所時也討論了相關數據。“這就是我們希望做到的,在個人化和系統標準之間找出一條路,需要大量的數據,而不是個別的成功例子。”衞炳江說。

浸大在推動中醫臨床方面有獨特優勢,浸大中醫藥學院開設17間中醫藥診所,診所網絡共服務逾350萬人次,給臨床研究提供土壤。

浸大轄下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積極推動成果轉化。衞炳江分享,中心研發出治療慢性便秘的創新中藥,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提交的試驗性新藥申請已通過審批,將展開臨床研究。

這是首次在港研發以中草藥為本的新藥,獲批於美國進行臨床研究。第一期臨床研究預計將於2024年初完成。

“中藥國際化需要海外也承認它的可用性,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們已經走前了一點。”即使中西醫協作並非一間學校或幾年時間就能做到的,衞炳江期待,學校能為推動這項工作出一分力。

他透露,由浸大營運的香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在2025年年底落成啟用,將提供純中醫、中醫為主西醫輔助及中西醫協作模式的臨床服務。(完)

談浸大願景:撕掉定義,創造未來

“我們的學生要準備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這個學年,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開啟了任期“下半場”。他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希望年輕人不要輕易定義自己。

浸大以傳理、電影、音樂、中醫藥等學系聞名,給人“文青”的印象。衞炳江自小修讀理科,研究光學數十載,卻成為這所“文科大學”的校長。被問到上任近三年的挑戰,他認為,就是擺脫浸大的“文科”標籤。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香港教育體系下長大,衞炳江感受到,香港傳統教育也有不足,“中四開始分文理科,形成一種既定印象,文科人不用學理,理科人不用學文。人,一旦給他下了標籤,思維很容易就被限制了。”

對於如何“解放”學生的思維,衞炳江給出答案:跨學科學習。他說,“跨”是橫跨,也是向前跨的意思。

人工智能(AI)給傳統文科帶來挑戰,浸大正推動藝術科技。在衞炳江看來,藝術本身就是技術。音樂是共振,是物理現象;電影從靜態畫到動畫,從黑白到有聲有色,是電腦科技的成果。

借助科技來表達藝術,也能喚醒年輕人對人文的興趣。“我喜歡看科幻電影,講的不是科技,而是用科幻背景講人的故事、價值和情感。”衞炳江又舉例,博物館裡有文物和文字解釋遠遠不夠吸引,若有虛擬影像,觀眾就可以拆開文物看細節,甚至經歷背後的故事。

中國“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常和同事說,這個中心建設的任務,我們學校要背負起來了。”衞炳江分享,浸大去年成立全球首個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並開展未來影院系統項目,開創沉浸式文化體驗,算是走出一小步。

面對新科技,衞炳江態度開放,行事上還有理工思維的影子,他笑稱自己做事“一板一眼”,“好的想法很重要,真正做出來更重要。可以有天馬行空的創意,但必須能落地。”在他心中,大學的使命不只是知識傳授和創新,也要做到知識轉化,為社會作出貢獻。

專訪過程中,衞炳江金句頻出,雖在美國生活多年,又是“理科人”,中文諺語卻是信手拈來,各種話題都用比喻說明,盡顯教書人健談的個性。“感覺做了這麼多年教育,就是為了浸大校長這份工作所做的準備。”衞炳江打趣說。

採訪尾聲,衞炳江看到記者手持的相機,說現在光學技術發達,手機也能拍出相機的專業效果。科研出身的他總是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度,對不同品牌的手機鏡頭了解頗深。

“我們做教育的,一定要想未來。”衞炳江深信,技術會影響世界,他很好奇,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希望我們的學生都有創造未來的抱負。”(完)

【編輯:徐嘉儀】

視頻

更 多
香港聖誕好去處|一片帶你走遍香港聖誕“打卡”熱點 
不一樣的“大熊貓聖誕” 盡在香港海洋公園
演唱會開20場都不夠賣!為什麼那麼多人支持劉德華?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