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講好中國故事河南篇章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4月1日電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2024港澳暨東南亞媒體中原行”活動4月1日開展首日行程,來到洛陽龍門站,講好中國故事的河南篇章。 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於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泛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 從西山石窟進入,便可看到禹王池。禹王池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涼,中生水藻。池中泉水一年四季恒溫攝氏26度,長年水溫為23度左右,水質蘊含豐富礦物質元素。 隨後可見龍門西山最北邊的石窟寺潛溪寺。洞窟,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彌陀佛。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最著名的大盧舍那像龕主要有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盧舍那大佛,其右側為大弟子迦葉,左側為小弟子阿難,繼而為普賢菩薩(左)、文殊菩薩(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盧舍那是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游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不僅對中國其他石窟開鑿產生重要影響(如香港天壇大佛),甚至遠及東亞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如日本奈良東大寺、韓國石窟庵等均受其影響。(完)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