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屆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藝述紅樓”圓滿舉行香港新聞網7月13日電 為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香港特區政府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今年 6 月推展首屆“中華文化節”,旨在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加強市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由香港文聯主辦、聯合出版集團承辦、集古齋與“一本讀書會”支持的“藝述紅樓”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講壇,12日下午在集古齋舉行展覽開幕式及紅學講壇。 《紅樓夢》作為蜚聲國際的中國文化名著經典,其影響巨大且深遠。“空‧相——金延林書畫作品展”將展出內地知名書畫家金延林博士以金陵十二釵、大觀園雅趣為主題的百餘幅作品。配合展覽,“紅學講壇”分別由中國知名紅樓夢學者及藝術創作者2擔任主講嘉賓,講壇設兩大主題“紅樓夢中人”及“藝術視角下的紅樓夢”,並穿插《紅樓夢》主題音樂演奏表演。活動希望透過紅樓文化的深度主題講座,為香港讀者帶來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香港美協主席、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林天行致辭時表示,香港文聯此次與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共同舉辦 2024 中華文化節,匯聚了香港文化藝術界的智慧與熱情,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努力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更向世界講述那些歷久彌新的中國智慧與文化精神。“藝述紅樓”活動不僅是一次對《紅樓夢》文學價值的再發現,更是通過視覺藝術、音樂演奏等多種形式的融合,讓這部經典之作能夠再次呈現給世人,讓更多人感受那份跨越世紀的魅力。本次紅學講壇亮點紛呈,五位講者都是紅學研究的佼佼者,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踐行者。希望通過這些講座,能夠激發更多人對紅學的興趣與熱愛,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美術學博士金延林致辭時表示,本次紅學講座活動,對擴大中國傳統文化之於香港本地的影響力功不可沒。同時,他更表示了對活動承辦方集古齋及一本讀書會的感謝,並期待展覽能夠幫助更多人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香港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林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演藝)區君儀,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新華社亞太總分社原社長白林,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前主任鄭培凱,香港美協主席、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林天行,中國紅樓夢學會藝術與文創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演員、八七版《紅樓夢》電視劇賈寶玉扮演者歐陽奮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陳煒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美術學博士金延林,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高燕銘及民樂演奏家趙信龍出席開幕式並主禮。 “紅學講壇”緊接開幕式後舉行,民樂演奏家趙信龍首先帶來一曲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的簫獨奏,為講壇拉開帷幕。 第一講“紅樓夢中人”由鄭培凱教授、歐陽奮強先生與金延林博士進行對談。鄭培凱教授指出,《紅樓夢》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小說所蘊含的豐富闡釋性密不可分。小說豐富的文本表現形式,以及深刻的思想表達,在多年之後依舊令人動容。歐陽奮強先生表示,《紅樓夢》是一部經典的神話現實主義著作,影視劇作3為“影像紅樓夢”,更加側重小說文本的現實意義,這便是影視劇和小說最大的不同。金延林博士則表示,在中國影視史上“87 版紅樓夢”同樣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學術研究,與戲劇表演的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但小說和影視都精準地把握住了“紅樓夢中人”追求自由的主體性精神。 第二講“藝術視角下的紅樓夢”由金延林博士、陳煒舜教授與高燕銘博士進行對談。金延林博士借分析美術圖像作品的記錄性,指出視覺藝術之於保存古典文化的重要性。進而,他寄語廣大藝術工作者,能承擔起文化傳播者的社會責任。陳煒舜教授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角度,對《紅樓夢》做出了鞭辟入裡的分析。他指出,《紅樓夢》的誕生,意味着中國傳統文人文學的終結。高燕銘博士則從音樂與演奏的視角,輔以琵琶演奏,對小說文本中的音樂意象和描寫做了細緻的解讀。分享完結後,高燕銘博士帶來曲目《葬花吟》的琵琶演奏,在場觀眾紛紛聽得入神。 互動交流環節,觀眾踴躍提問。在回答觀眾對於《紅樓夢》傳播史研究的疑問時,鄭培凱教授表示,《紅樓夢》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細節,是“紅學研究”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亦有觀眾提問歐陽奮強先生如何評價“小戲骨版紅樓夢”,他表示這是一部成功地反映了紅樓夢題材的影視作品。他指出,“小戲骨”們的年齡,更貼近曹雪芹筆下人物的年齡,增加了作品藝術表現力。而回應觀眾對影視劇如何影響《紅樓夢》傳播的提問時,他表示,影視劇能夠擴大紅樓夢的知名度,但也進一步指出,影視劇並非“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他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閱讀《紅樓夢》原著,在小說文本的薰陶下,愛上紅樓,理解紅樓,傳播紅樓。(完)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