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教大交流團訪湖南 赴毛澤東母校“邊走邊學”香港新聞網1月8日電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校長李子建率領由十多位師生組成的交流團,於2024年12月22至28日到湖南展開大思政先導計劃,內容涵蓋歷史、文學、科技、國家安全等領域,以邊走邊學的方式,及教學研的取向,展開一趟結合知識與體驗的文化之旅,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全方位認識中國古今發展,為培育具國家視野、才德兼備的教師及專業人才進行積極探索。 此計劃以交流團到訪湖南第一師範學院(一師)展開,一師為教大學生安排了“大思政課入門課”和參觀“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李子建教授則分享了對習主席《論教育》的個人學習體會。 一師是毛澤東的母校,他曾在此求學、工作8個春秋。在談起自己的母校時,他深情地說:“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了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早年他曾出任一師附屬小學的主事(校長),更在1950年返回母校時寫下對師生的勉勵“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這一題詞後來成為一師的校訓。習主席於2024年3月也曾到訪一師,殷殷囑託“大思政”要抓好,紅色資源要用好,第一師範要辦好。 在當天的“大思政課入門課”中,一師的陳明教授為學生介紹一師對青年毛澤東等早期革命家群體的教育和培養,追溯一師如何培養塑造了一批有志青年,以及他們日後於新中國的創建作出的貢獻。 “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館長楊丹亦親自帶領教大師生,穿過一師舊址的走廊庭院與歷史展廳,到達“第八班教室”。這樸實無華的一隅正是毛澤東求學上課的地方,即使時光荏苒,課室的一椅一桌、一磚一瓦仍是妥善地保存下來,交流團的教大學生都雀躍地在一代偉人昔日上課的座位上拍照留念。 交流團亦到訪韶山參觀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韶山是毛主席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戰爭年代,僅毛主席一家就犧牲了6位親人,交流團在校長的帶領下,向聳立在韶山廣場的毛澤東銅像敬獻花籃;並在參觀毛澤東紀念館的過程中,瞭解了這位開國領袖的成長環境,以及他如何走出農村,求學求知,追求真理,最終披荊斬棘地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主席當年臨行時寫給父親的七言絕詩,今天也鼓舞了一眾來訪的學生;教大交流團學生、綜合環境管理榮譽理學士二年級同學佘彩甄在當日的總結會中分享道:“毛主席的精神依然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國家,為人民,為理想而奮鬥。” 此行的另一重點,便是到湘西鳳凰古城參觀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的故居和墓地。湖南長沙與鳳凰古城相隔約兩小時高鐵車程,旅途上,高鐵化身流動課室,隨著窗外的風景徐徐展開,交流團老師金夢瑤博士也沿途娓娓道來,一路細說中國南方的地理特徵,中國高鐵發展狀況和科技優勢。沿路風景如畫,成了最美麗的教材。 到達鳳凰古城後,吉首大學沈從文研所所長何小平教授和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彭繼媛教授,則為學生導覽沈從文故居和墓地,追溯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點滴,賞析他在這以沱江為台、古城為幕的最美古鎮中,感悟於秀麗山水而生的浪漫主義。交流團學生、幼兒與家庭研習榮譽文學士二年級同學陳娜寫道:“沈先生的一生是波折的,他先是由家道中落,到去當兵,再之後前往北京讀書,最後成為創作了多本著作的文學巨匠。他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依靠自己堅定的信念來取得不俗的成就。” 除了參觀第一師範與鳳凰古城外,學生亦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及馬王堆漢墓陳列展、簡牘博物館與湖南衛視,從歷史、藝術文學與媒體傳播瞭解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 校長李子建早前受訪時曾提及,內地的大思政課期望打破課室的四面牆,走下三尺講台,由點(考察的地方)到面(考察的路線以及含蘊的國家發展層面),強調要與現實結合,突出了思政課面向社會生活的現實屬性。以湖南之旅為例,其行程既涵蓋中國的歷史發展之軌跡、亦融入文學與環境之美學鑒賞、城市與鄉村之變遷探討,以及人物的深入剖析等。教大將參考國家“大思政”課堂內容和模式,探討大思政課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結合的方式,以期培養更多具家國情懷的教師和專業人才。 學生們在先導計劃結束之後,將會把行程中記下的筆記、學習體會、所拍照片和影片進行整理和總結,之後會製作成電子學習歷程,以作為今後“大思政”與通識課結合的參考。 (完) 【編輯: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