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討會探生成式AI在高等教育領域應用潛力香港新聞網4月8日電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如ChatGPT和DeepSeek的發展備受全球關注,為深入了解G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潛力,嶺南大學(嶺大)教與學中心於8日假嶺大校園舉辦一年一度的“大灣區教育創新科技研討會”,主題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重塑教育”系列活動。此次活動以線上及線下混合形式進行,匯聚了大灣區頂尖人工智能學者擔任講者,並引用實際案例分析如何以AI激發教學創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連同日前(3月18日至4月1日)邀請八大教職員參與、每週舉行一次的“全球創新教育網絡研討會”,系列活動共吸引超過600人參加。 InnoGBA 活動在嶺大成功吸引政府官員和行業領袖參與,參與人士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處長、立法會議員、區議員、香港工商總會的會董以及防火委員會主席,反映活動在促進創新與合作方面的重要性,並在推動香港及大灣區的社區進步與發展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 嶺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姚新教授致歡迎辭時,強調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的重大影響。他表示,人工智能提升了課堂講授、學生學習評估和個性化教育的效果。然而,它不僅超越了傳統工具如PowerPoint和Word,還影響知識獲取、推理和洞察力。這一轉變需要在人工智能時代重新評估思維過程和研究性質,以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潛力,同時確保其負責任和公平的使用。 姚教授解釋:“GAI工具能輔助教學,協助教育工作者提供多元化的教學體驗和可能性,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例如能迅速把教學內容整合成不同學習程度,大大減省教師準備教材的時間。此外,GAI工具亦能處理基礎及重複性的工作,讓師生能更專注於高階的思考、發揮創意。” 姚教授表示:“在當前資訊發達的數字時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正在轉型⸺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引導學生以慎思明辨的態度推動創新。以嶺大為例,大學將人工智能融入不同課程和教學策略,並裝備同學對生成式内容有慎思明辨及具備分析的能力,為社會培養具備數字素養的文理融合人才。” 研討會亦邀請了三位大灣區知名人工智能學者擔任專家講者,涵蓋一系列有關GAI工具在教育領域的實踐和案例研究。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李盛兵教授以“培養人工智能素養:為未來課堂做好教育者的準備”為主題,討論 AI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將 AI與教學實踐整合。他表示,大學教師在AI時代的素養尤為重要,但其培養面臨多個挑戰。根據歐盟《人工智能教育框架》的四維能力模型,未來教師應具備基礎認知、教學創新、倫理責任和持續發展四個維度的素養。這包括理解AI技術原理、熟練運用相關工具、構建“教師-AI-學生”三元教學模式,以及確保數據隱私和倫理合規。 李盛兵教授表示:“為有效推進教師AI素養的培養,我建議採用『三階段培養路徑』:意識啟蒙期、深度整合期和創新引領期,並強調學科差異性、技術透明性和倫理前瞻性。華南師範大學通過一系列通識課程和批判性思維的實施,提升教師在智能教育環境下的能力,促進AI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這些經驗為未來教師的AI素養培養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實踐路徑。” 華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蔡新元教授以“黎明之後:人工智能創意教育問題與對策”為主題,旨在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對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深遠影響。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創意教育面臨重大變革。蔡教授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一變化⸺首先他回顧AI在藝術創作和教學中的應用,展示其提升效率和拓展思維的潛力;他又深入探討AI對創意教育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如學生創造力的減弱和教師角色的轉變;蔡教授最後提出系統性的對策,包括課程設計重構、AI倫理意識的培養和教師能力再培訓的重要性。他指出,教育界應對未來創意教育作深入思考,推動建立一種既擁抱技術又堅守人文價值的創新教育新模式。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及電子學習創新科技中心總監金國慶教授以“人工智能教育評估及案例研究”為主題,展示AI及GAI工具在教育領域的實際應用案列,説明GAI工具如何有效提升學習體驗。金教授表示 :“教育評估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評估學習者理解能力和改善教育成果的重要工具。教育工作者透過評估可以獲得有關個別學生優勢和劣勢的寶貴洞見,能夠協助制定針對不同學習偏好的針對性教學策略。” 金教授又討論在教育評估中利用AI的挑戰和益處,並深入探討一些創新工具,例如用於實時面試評估、區分人類生成文本與AI生成文本的AI寫作檢測器,以及以AI驅動的寫作評估工具等,分析AI如何在提高學習成果的同時,解決與公平性、透明度和學術誠信相關的問題。(完) 【編輯:徐嘉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