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財經 ->財經

眾多華人科學家自美歸國 中國科研環境吸引力何在?

分享到:
2025-04-02 12:36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4月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吳一帆近來有不少頂尖華人科研工作者從美國返回中國任職的消息傳來,引人關注。那麼,當下中國的科研環境是如何吸引了他們?

資料圖: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進行太陽光譜溯源測試及定標試驗。新華社圖片

這些歸來的華人科學家中,相當一部分可謂年輕有為,科研方向也集中在高新科技。例如,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網站顯示,近期,核物理學家劉暢已回國,擔任該所助理教授。據公開資料,劉暢2011年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士學位,2017年2月獲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等離子體物理與核聚變。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海外華人科研工作者歸國的趨勢,並非今天才有,但現在這一趨勢更為顯著,形成一股潮流。從國際形勢來說,這是因為眼下中美關係變化,導致在美華人科研人員不太受信任,尤其在一些先進乃至敏感的領域。另一方面,特朗普才開啟他第二個總統任期不久,卻已大幅縮減美國對科研的投入,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更是致力於大幅裁員,這導致在美科研人員可謂人人自危。

從中國眼下的科研環境來說,宋魯鄭認為,其實中國整體的科研條件已經不亞於美國。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3.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而中國R&D經費對應的購買力應是高於美國的。另一方面,中國大學排名近年不斷上升,實際已具備世界一流大學實力。去年6月發布的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躋身全球前20。

宋魯鄭特別指出,中國市場龐大,且有將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文化。這對科技專家來講具備很大的吸引力。而美國科研成果市場化的程度和效率都難以與中國匹敵。

近日有報道稱,屢獲殊榮的人工智能(AI)專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齊國君在美工作十幾年後,已回國加盟位於杭州的西湖大學。齊國君在AI多模態算法與模型、智慧創作與虛擬現實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多項開創性成果,已在相關國際會議與雜誌上發表論文共計200餘篇,引用近20000次。而據西湖大學官網,該校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於2018年獲中國教育部批准設立。

宋魯鄭對此表示,科學家選擇落腳怎樣的科研機構,首先看機構能不能給其合適的科研環境和條件。西湖大學作為中國新興民辦高校,也展現了其吸引力。與此同時,現在中國一些知名的民間科技企業,像華為、阿里巴巴集團等,它們對研發的投入非常高,可以說在其擅長領域的研發條件已經比肩國家。與此同時,它們的市場敏感度很高,科研成果可以迅速市場化。而科研人員往往是希望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夠走向應用的。

“中國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國家在發展,社會也在發展,故而吸納人才的容量非常大。”宋魯鄭說。展望未來,他認為,隨著中文教學在世界範圍內愈發普及,今後中國也有望吸引更多非華人科學家來華科研。(完)

【編輯:彭玉婷】

視頻

更 多
全球第四!香港首季IPO集資額升287%
【通講壇】東部戰區開展聯合演訓,背後有這三點考量?
鄧炳強:感動市民明白維護國安重要性 現時香港仍面臨四大國安風險
22年的懷念 歌迷永遠寵愛張國榮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