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有鄉村治理故事 他們傳播功力中國第一 【引入】首屆 2018級EMPA畢業生 尚海龍
參與比賽這個過程本身,它就相當於在政府管理、政策分析以及未來管治當中的珠穆朗瑪峰。 【引入】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最辛苦的時候, 我們就用我們可以奪冠的心態,開會的時候就把“奪冠會議”打上去。 【引入】2020級EMPA學生 莫盛凱 其實我覺得我們叫“奪冠會議”,就算我們進了一百強,進了三十二強,我們也沒有當這個真的是會成真的。 【引入】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最後拿了冠軍大家才知道你們是清華的,然後你們真的來自香港。 【畫面】決賽現場畫面快速切換 【字幕】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 由“香港鄉村振興隊”書寫 【人物介紹字幕】“香港鄉村振興隊” 清華大學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在香港從事社團工作 “香港鄉村振興隊”隊長 清華大學2020級EMPA學生 莫盛凱 在香港從事IT工作 清華大學首屆(2018級)EMPA畢業生 尚海龍 在香港科技企業工作 清華大學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在香港警務處工作 大賽“最有價值隊員獎”獲得者 【同期】首屆2018級EMPA畢業生 尚海龍 2018年的時候很突然,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廣告,是說清華大學開始招收香港特別行政區未來的管治人才,叫做高級公共管理碩士項目,這個是香港專班。我們在內地有過生活經驗的人都會這樣理解,說清華大學招生還要打廣告,這件事情肯定是騙子行為,我就去認真了解了一下,發現居然還是真的。 被選上我感覺是非常值得的,因為2018年之後我們就迅速遇到了香港的一些急切的變化,很激烈的變化,你會感覺一個城市的治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莫盛凱 我從2012年2013年開始做一些青年的地區工作,之後大家知道有些時候就發生了很大的社會事件,我就感覺為什麼以前認識的人現在都變成不認識了,感覺整個地方很陌生,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很想去學習這個東西。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我一直在香港愛國愛港的社團工作,那個時候自己會思考為什麼香港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工作。 【同期】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我是主要做一些公共治安的工作,近年更多其實是公共治理的一些工作,已經不只是治安的問題,要不停學習,每隔幾年回爐再打造一遍。 【解說】本在不同領域奮鬥的四位香港青年,不約而同被清華大學香港專班項目吸引,又因“第六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組成了“案例小家庭”,他們與來自北京的同學蒲晞一起組建團隊,將目光瞄準了香港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荔枝窩村的振興歷程。 【畫面】荔枝窩村取材場景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荔枝窩村是一個已經荒廢了五十年的村,但是大概在2011、2013年開始,就是有一些社會組織,還有大學,他們在這里,在一個荒村,用了十年的時間,把它復生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想它有哪些經驗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同期】首屆 2018級EMPA畢業生 尚海龍 荔枝窩在我們開發案例的時候,已經成為了聯合國向全球推廣的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範性的案例,但這件事情在內地沒有引起過任何的反響,香港治理好的地方從來很少向內地宣傳過,所以說如果是香港治理的經驗和治理的能力體現的一些案例,能不能介紹給更廣泛的內地地區。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莫盛凱 一開始我們看見荔枝窩,然後我以為是荔枝角,然後去網上找,發現那個地方很難去,走路要兩個半小時,走得快要攀山越嶺,所以當時拿到這個案例我就覺得這個我喜歡,我比較喜歡做少人關注的,因為就不用跟很厲害的人去比嘛。 【同期】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我其實在工作當中有很多實踐都要介入香港的鄉村,所以我對香港鄉村的一些治理和它裡面的設置和問題是體會比較深的。像荔枝窩這樣一個地方能够成功做成現在的樣子,其實是會覺得挺不可思議的。 【場景】小組線上會議片段 【同期】首屆 2018級EMPA 畢業生 尚海龍 這個比賽前前後後我們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等於生一個孩子的時間,每周會有數次的線上或者線下見面的會議,經常開到凌晨,中間應該是推倒重來了多次。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因為我們這個案例比賽的要求是我們需要寫三萬字文稿,包括一萬五千字我們要用來還原整個故事的原貌,還有一萬五千字是進行相應的理論(闡述)。我們去做當地調研應該是去了六次,然後我們做訪談的話也是做了十幾次。我們要聽幾十個小時的錄音,當時挑戰還是挺大的,但是也正是因為我們應該是收集了十五萬字的資料,才能讓我們在中間找出了最亮的一條線,形成了這樣的作品。 【同期】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那個時候因為我也是需要做一些前線的抗疫工作,所以早上就是文威負責寫,然後我下班以後就休息一下,接著繼續寫下去。所以說有沒有想過放棄,肯定有,那個時候真的是太辛苦了。最辛苦的時候,我們就用我們可以奪冠的心態,開會的時候就把“奪冠會議”打上去,去把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覺得很渺茫的事情一直延續下去。 【場景】總決賽邢文威片段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莫盛凱 感受最強烈是什麼時候?就是進了四強的時候,因為一開始從三十二強變成四強,其實我覺得是非常困難的,我 覺得是沒啥可能的,但是就是進了四強的那個時候,其實那個時候我的心情還沒有反應過來,我覺得我們其實是不需要準備(決賽),其實我們可以出去吃飯,那是我當時的感覺。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32進4)第一場下來之後,盛凱在下面和老師觀戰,然後我下來的時候盛凱說“你們坐一下”,然後我們說怎麼盛凱就開始流淚了,他那個時候可能也是很感動。 【同期】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贏了第一輪的時候,突然間我們老師馬上就安排組織另外一個準備的工作, 就是四個小時裡面做一個一萬字的報告,其實我們上場的時候,我們的稿還沒有寫好,真的,其實我沒有稿,我上台的時候就看著一些重點來說,然後幸好因為之前訓練的過程做得非常好,我們成長了很多。 【同期】2020級EMPA 學生 莫盛凱 老師有一天晚上跟我們說,你不停地在努力,你努力付出到一個點,人家都不好意思不幫你的時候,人家才會幫你,然後我就覺得,其實挺符合我們整個團隊的,我們都是不停在做,還不知道有沒有進決賽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做,我覺得挺感動的聽到這句話。 【同期】首屆 2018級EMPA畢業生 尚海龍 一直來說和團隊就說我們就往前走,能走多遠就是多遠,參與比賽這個過程本身就相當於在政府管理、政策分析以及未來管制當中的珠穆朗瑪峰。 【同期】2020級EMPA學生 邢文威 我們指導老師說我們奪冠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說我們是一群阿甘。我們比賽拿了冠軍之後下來,那些(評審)老師才說你們原來真的是來自香港的,是因為整個比賽的制度是他們并不知道我們是清華的團隊,也不知道我們來自哪裡的,純粹是客觀的看你現場的表現,最後拿了冠軍大家才知道你們是清華的,然後你們真的來自香港。 【同期】2021級EMPA學生 梁志恆 站在台上的時候感覺到有種使命感,有一種擔當,我們想把香港的故事講得更好一點,說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香港也有不同的治理經驗。我們很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最根本的就是希望這個社會進步,希望我們生活更好。 【同期】首屆 2018級EMPA 畢業生 尚海龍 (奪冠)更加大的意義在於它帶來了香港的很多個“第一次”,有香港的隊伍去參加全國性的這樣一個公共管理的案例大賽,第一次把香港的案例帶到了全國的視野當中,第一次用香港治理的特色與內地鄉村振興的一些方式方法做了同台的交流展示,這也是香港對國家的一個貢獻。未來也需要香港多向內地講好香港的故事,推廣好香港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記者 雷睿 張宏斌 香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