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視頻 ->通時事

港科大研全球最小手術機器人 未來的“醫生好幫手”

分享到:
2025-04-11 10:11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字幕】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的團隊,近日成功結合人工智能(AI)及機器人技術,研發出3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研發可用於做手術和監測健康的醫療設備。

  全球最小多功能手術機器人:

  全球體積最小的多功能微型機械人,具有攝像和導航功能,可以協助醫生進行腦血管、肺部血管、食道等器官手術。

  直徑僅為0.95毫米,體積較現有同類機器人小60%,集拍攝及精準導航能力,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取樣、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

  AI 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

  裝置呈圓錐型狀,設有多達368個感應單元,可精準對應手部各個發力點。患者只需手握裝置嘗試發力,醫生便可即時在AI系統中看到對應手部位置的發力點及發力程度。

  裝置能夠準確反映手部力度,準確率高達97.7%,有助醫生快速監測患者的康復過程。

  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

  呼吸感測裝置僅為一部智能手機重量的一半,方便用戶在家中隨時進行呼氣測試及訓練。裝置設有一個“仿生生物力學的氣流感測器”讓病人可透過吹氣測試最高氣流速,準確度達99%。

  裝置結合了創新的趣味遊戲,幫助長期病患者在家中進行呼吸訓練。有關數據將聯網,令醫生可遙距監測病患的測試情況及進展。

  申亞京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表示,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產業及投資者探討合作,推動項目的臨床應用及轉化落地,冀望微型機械人能夠有效輔助醫生。

  【同期】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申亞京

  最想做的就是跨學科,為什麼跨學科?因為醫生的需求其實我們工程的不知道,我們工程那邊的技術醫生也不知道,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把兩個鏈接起來。

  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把技術,真正用到實際,能幫助一些患者或者是幫助我們人們整個把生活質量提高,我們的想法就是幫助醫生,做一些醫生可能做稍微需要很大的體力的事情,比如手術他可能要在那站好長時間,有了我們機器人之後,他可以比如兩個小時就把這個手術做完,剩下的時間之後他可以看更多的患者,然後從患者的角度來說,我們通過機器人可以減少患者的創傷,然後讓患者更好的恢復,形成一個大家共贏。

  其實他(智能醫療器械)是醫生的眼睛也好或者手也好,拓展了幫助醫生拓展了原來的極限,這個是我們其實做機器人的大家主要的一個出發點,你比如現在的機器人機械手,包括這個電機,它其實都沒有辦法跟我們人的肌肉,我們的人的神經系統去對比,所以我們實驗室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就在研發,怎麼樣去真正的做出來一個像跟人的皮膚一樣,智能的傳感系統,有了傳感系統,我們才能交給AI,讓AI去做更好的判斷。

  記者 朱樂怡 付鈺 香港報道

視頻

更 多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回應美國關稅威脅:很多時候我們是海外客戶唯一的選擇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 中國商家覇氣喊話:你在別的地方買不到這麼多好產品
美國對華關稅增至145% 各國採購商如何看?
美國前頂尖智庫主任 香港大學教授李成: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如今很不好過
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首次在香港舉辦 千名精英共話數智未來
他們在香港開了一間“4D藝術博物館” 用一個晚上帶觀眾感受中華文化四千年
如何用短視頻展現香港魅力?十部優秀作品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