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論壇】拒絕將中國稱為“威脅” 英國對華立場軟化?香港中通社11月1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在英國政府檢討外交、國防及安全政策之際,英國新首相蘇納克在表述對華立場時措辭出現變化,拒絕將中國稱為“威脅”,而是用“制度性挑戰”來替代,引外界猜測英國對華立場或軟化。但蘇納克又稱英國“隨時準備支持台灣”。其後英國16日以國安為由,要求中企出售已收購的英國芯片企業股份。受訪專家直言,英國會繼續保持對華強硬態勢,在經濟政治等多個層面追隨美國,遏制中國。 英國新首相蘇納克 圖源:新華社 據美媒“政客”新聞網報道,在15日搭機前往印尼巴厘島G20峰會途中,蘇納克被問到會否像他的前任特拉斯一樣,承諾將中國定性為“威脅”時,他表示,中國是“一個制度性挑戰,並無疑是對我們經濟安全的最大國家級威脅”,措辭較以往溫和。蘇納克在巴厘島接受英媒《天空新聞》訪問時,重申他就中國的“制度性挑戰”及“經濟安全威脅”的說法。 英國新政府對華立場是否出現軟化?外界看法不一。英國《衛報》認為,與前首相特拉斯曾指中國為“威脅”的說法相比,蘇納克的言論反映英方對華立場可能有所軟化。對華強硬的前保守黨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批評道,蘇納克正在放棄他原本的立場,“希望蘇納克不會作180度轉變,這將是完全錯誤,會姑息中國。”有英國專家認為,要判斷是否轉變,還需觀察英國對華政策的後續進展,畢竟國會議員視中國為真實威脅,首相若嘗試淡化,將在具體議題上被逼後退。 對於蘇納克對華措辭轉變的虛實,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17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制度性挑戰”的說法,符合蘇納克個人傾向,但不符合當前英國國內輿論和保守黨內部共識,因此不能代表英國政府對華政策立場。目前中英關係處於較低落的狀態,若要重回正常化軌道,有待新的突破。該言論或是為了能與中方達成在G20會面,而營造相對友好的氣氛。 近年,英國對華定性的措辭更改頻繁。前首相約翰遜執政期間,在2021年公布的綜合評估文件中,英國將中國定為“制度性競爭者”。今年7月競選期間,蘇納克曾公開稱,中國的崛起是對英國和全球安全的“頭號威脅”。據英國《衛報》,特拉斯在45天的任期中,曾擬正式將中國列為“威脅”。而如今,蘇納克又改口稱中國為“制度性挑戰”。 簡軍波分析指,這與英國脫歐之後外交戰略的混亂密切相關。英國設立“全球英國”的角色定位,但在摸索定位的過程中相對混亂,對外政策不斷變化,在此背景下的對華政策也在調整。此外,所謂的“全球英國”實際上仍聚焦於跨大西洋關係,把加強同英語國家的聯繫作為其外交核心,很大程度上是在追隨美國,因此美中關係變化,英中關係就要跟著變。 至於“制度性挑戰”,簡軍波指,意思是中英在經濟上可以繼續合作,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價值觀領域對抗。這一提法并不新鮮,是歐洲長期以來強調的。 據路透社、美國“政治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6日,英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下令要求中資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出售已被其收購的英國最大晶片工廠最少86%股權。此事之前已多次傳出消息並引發爭議。有觀點認為,美國近期推出“芯片法案”及對華芯片管制,英國此舉是在跟風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 對此,簡軍波表示,英國當前在芯片領域追隨美國,強化對中國的遏制,針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投資項目,對華採取安全審查機制。不過,目前不至於將芯片產業完全從與中國的合作中剝離,當前的審查機制已足以解決需求。 在台灣問題上,英國更是追隨美國立場強硬。蘇納克15日發表言論,稱英國“對台灣的政策很明確,不應單方面改變現狀,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英國隨時準備支持台灣”。在被問及軍援是否為選項時,蘇納克沒有排除,只說“正在考慮所有這些事情”。而在稍早前的11月8日至9日,英國負責貿易政策的國務大臣格雷格·漢茲赴台灣展開為期2天的訪問,與台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及部分官員會談,英國國貿部發表的一份新聞稿稱,此行是 “英國致力於發展與台灣貿易關係的一個明確信號。” 簡軍波認為,蘇納克對英國援台的表態,是在英國原有的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上,對中國核心利益的進一步侵害和赤裸裸的挑釁。不過,安全合作是一種全面戰略性能力的介入,不僅涉及國防軍事層面,還會在經濟層面遭到強制抵制,而英國能力有限,料援台表態會“雷聲大雨點小”,未來預計英國會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不排除軍售的可能,但若軍售會受中方反制。 簡軍波直言,打“台灣牌”已成為英國與中國進行“制度性對抗”、與中國經濟關係政治化的重要表現。整體而言,蘇納克並未改變對華立場,英國還將繼續保持對華強硬的態勢。(完) 【編輯:王豐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