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加快推進文化融合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美好家園《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到2035年,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由此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而且是一個文化概念。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濟是血肉,制度是筋骨,那麼,文化就是魂魄。我們既要血肉相連,也要強筋健骨,更要心靈相通、魂魄相依。基於此,必須加快推進大灣區文化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後,將成為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比肩的全球一流的灣區。區別於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下進行的,三地社會制度不同、法律體系不同、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深淺程度不同,且分屬三個關稅區、擁有三種貨幣,文化融合的難度更大。因此,應該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認真分析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重點和路徑。 1.文化融合的重點是“尋根、鑄魂、圓夢” 文化融合的目的是增強社會共識和凝聚力。為此,需要沿時間的軸線,梳理出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源頭、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美好願景。筆者認為,應抓住“尋根、鑄魂、圓夢”三個重點。 尋根,是要尋找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根”。港澳與廣東,書同文、話同音、人同種,儘管經歷長期殖民統治,港澳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但港澳的文化底色沒有改變,嶺南文化是今天的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同的“根”。中國歷史上的無數戰亂,導致一批又一批北人南遷,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嶺南地區,他們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嶺南,漸漸形成了今天的嶺南文化,因此,嶺南文化的“根”在中原。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儒家文化尊崇“天地君親師”。儒家認為,任何人都必鬚生活在這個組織形態之中。儒家最講家國情懷、家國一體。此外,道家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組成部分,道家講究“天人合一”。歸結起來看,中原文化的“根”,就是“和合”文化。粵港澳三地家國文化源遠流長,“和合”文化影響深遠。共同的“根”,是三地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礎。 鑄魂,是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彼此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粵港澳三地同屬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前,香港曾有人拋出所謂的“香港民族論”,是極其荒謬的。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是歷史、文化、語言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香港人說的是粵語、寫的是漢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不能因為近代以來經歷了英國百餘年殖民統治,就變成了另外一個民族。 圓夢,是要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大灣區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2021年7月16日舉行的“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包括香港、澳門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香港、澳門絕不能缺席,也一定不會缺席!推動大灣區文化融合,就是把港澳同胞團結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旗幟之下,為這個共同夢想而奮鬥。粵港澳大灣區是當今中國發展基礎最好、最具活力、最有優勢的區域之一,完全有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更大貢獻。 2.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加強交流互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三年多來,香港、澳門與大灣區內地9市立足“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的實際,積極開展交流合作,形成了頻繁互動的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以嶺南文化為紐帶,粵港澳三地交流合作日趨活躍。三地搭建文化產業展會、論壇、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促進資源信息共享與合作,支持文化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推動各類機構在理論研究、人才交流與培訓等領域開展合作。 以項目為載體,吸引港澳青少年入粵實習。廣東省深入實施港澳青年實習計劃和“百企千人”港澳大學生實習計劃,引導三地青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使廣大港澳青年更直觀地感知和體會祖國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更系統地認識和瞭解粵港澳共同的歷史文化,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國家的認同。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廣東省舉辦多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三地已經開始合作,攜手將粵劇、潮劇、廣綉、金漆木雕以及廣府菜、客家菜等寶貴文化財富推向世界,助力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 以上這些做法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有益探索,但從整體來看,仍然停留在“交流互動”的層次,還需要長期性、連續性、穩定性的制度支撐,加強融合的深度、廣度。 3.文化融合的步驟要“由淺到深” “文化融合”通常有三個步驟:一是相互接觸;二是碰撞和篩選;三是重新整合。三個步驟可以看作是文化融合的1.0版、2.0版和3.0版。由此可見,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還處於1.0版和2.0版之間。三地的文化融合還需要“由淺到深”,經過碰撞與篩選,把三地共同的優秀的文化元素篩選出來,併發揚光大。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在機制創新上著力,建立文化融合的長效機制。粵港澳三地有高校聯盟,建議依託高校聯盟,建設大灣區文化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粵港澳文化融合中遇到的問題,為文化融合提供指導。港澳有廣東多地的同鄉會,大灣區內地9市也有香港和澳門的各類社會組織,建議依託這些社會組織,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協同機制,整合文化融合所需要的各類資源,提升制度保障的水平。 在文化產業發展上著力,打造共同的創業舞台。香港的影視產業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優勢,香港的賽馬文化獨具特色,粵港澳三地的飲食文化魅力十足、演藝產業的潛力巨大、時尚文化產業擁有一定基礎。建議分析梳理這些優勢,合作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影視產業基地,攜手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共同舉辦一批重大節慶活動,促進粵港澳三地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深度合作、攜手創業。 在文化與科技的結合點上著力,拓寬文化融合之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建議發揮三地的科技研發、智能製造、文化創意優勢,開發一批新產品、發展一批新產業。 文化融合事關大灣區的長遠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均是主場、主角,聚焦“尋根、鑄魂、圓夢”,會增加文化的情感和溫度,增強文化的底氣和力量;推進制度建設,會激發文化融合的內生動力。如此,才能實現“人文灣區”的美好願景,助推港澳兩個特區快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貢獻,共享民族複興的偉大榮光。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