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鯨米:當“黃牛”變了樣 政府該怎麼辦?分享到:
本來全城滿心歡喜迎來紅館首個實名制的演唱會,主辦方也做足姿態去打擊黃牛,以為香港市民終於可以告別“黃牛黨”。一切看來皆大歡喜的背後,原來最大隻的“黃牛”早已潛伏在後。 實際上,演唱會門票都是內部認購,那所謂“實名制公售”的門票只有3成。擁有大量門票在手的贊助商如信用卡公司、保險公司、電訊公司等都以演唱會門票來招攬客戶,甚至以抽獎的名義讓粉絲們加購服務以獲取門票。市民質疑“贏得門票前先付個一兩萬合理嗎?”贊助商便指“有愛就會抽!”,這個“愛”的背後隱藏了壟斷、捆綁消費、成本轉嫁、引誘未成年人消費、不合理消費等多個陷阱。筆者希望大家在“為愛買單”之餘也理性衡量是否需要購買這些該額外服務。 筆者不禁思考,所謂實名制會不會就是為了方便主辦方及贊助商“賺到盡”的政策?反正超出原價一大截仍會被搶購一空,這錢與其給“黃牛”賺,倒不如自己落袋吧!當然實情是否如此,由各位讀者自行判斷。無奈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商品“價高者得”、商家“吊高嚟賣”很正常,賺錢哪會講人情?自由經濟的市場中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所當然,但政府在當中應該作何角色便很值得說道了。 是次演唱會事件並非個別例子:除了演唱會,最近還有租借康文署場地也要炒場紙,第五波疫情時候更有炒“過關名額”。香港地炒風熾熱,大至地產商炒地、炒樓等剛需資源、小至炒口罩、快測盒等救命物資,不論大小虛實,只要是有需求的,統統都可以炒。特區政府連區區的演唱會門票及小小一個口罩的炒賣也遏止不了,更不用說為市民抵抗地產霸權了。 說回事件本身,演唱會門票未能公平購買的問題一直存在。遺憾政府一直對此未有太多措施,這當中反映出特區政府對文創、娛樂產業一直不甚關心,側面也帶出了香港產業單一化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並不在今天討論之內。正所謂“民生無小事”,筆者殷切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在施政的時候除了大方向上能帶領香港揚帆遠航之外,也能更加細緻的處理地區及民生工作。“細心”、“細緻”也是對執政者的一種讚美。 最後,筆者身為忠實“鏡粉”,雖然在公售當天徒勞了10小時,但筆者堅決不會向“黃牛”低頭。因為筆者寧願見不到“Mirror”,都不想一次次的遷就使這種“Error”成為常態。筆者希望以這種心態與各位讀者及特區政府共勉之! (作者鯨米為香港智庫就是敢言成員)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