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新班底裡面“老面孔”居多的玄機隨著“七一”臨近,新一屆政府班底正在緊鑼密鼓地組建,這幾天,相信已經進入尾聲了。 在這份新班底名單中,應該有陳茂波、陳國基、鄧炳強等很多位“老面孔”會留任。此前,有人猜測的諸多“素人”已不在政府問責官員的考慮之列。 新班底,新作為,新變化──這是人們對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新期待。緣於此,不少人希望政府多一些“新面孔”。 這個願望合情合理。但轉念一想,按照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的邏輯,只要有“新變化”這個結果,至於是不是“新面孔”所為?其實并不重要。 筆者認為,無論“新面孔”還是“老面孔”,關鍵是要有“新作為”。從這個角度,也許可以洞悉新班底裡面“老面孔”居多的一絲玄機。 提升效能無暇“磨合” 李家超提出政綱的四大綱領,首先便是“提升政府的管治能力”。可以看出,他深諳市民對政府的管治能力認同度不高的感受,已經到了非要強化政府效能不可的時候了。 提升,就要講求效率。如果引進大批不熟悉政府運作規律的人士擔任問責官員,可以想象,這些人士與公務員隊伍的“磨合”就要耗費大量時間,畢竟問責官員不是立法會議員、不是社團領䄂、不是智庫智囊,這其中是有很大差別的。 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到,上任百日內,為指定的工作定下目標,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各部門檢視運作方式、行政程序及相關法例,以減省不必要或重複的環節,這是借鑒了企業管理的經驗。 他還提出,強化應急能力,增設新政府“動員機制”,這是借鑒了紀律部隊的做法。 試想,“新官”若對政府原有的運作方式不熟悉,很難短期內制定出契合實際的方案,要見到實效,不知何年何月。中央會等嗎?香港市民會等嗎? 其實,特區政府管治能力存在的缺陷,中央和香港社會各界、廣大市民都看得很清楚,歷任特首和政府高官也心中有數。不是不可為,而是沒有下決心革故鼎新。新一屆政府成立,正是一個變革的契機。 不能認為“老面孔”就無法推進變革,提升管治能力。此事不能一概而論,還要看具體的人。 比如,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作風務實,為人低調,疫情爆發兩年多來,由他操刀的幾個紓困方案,符合香港實際,受到社會普遍好評。 此人熟悉香港經濟的“命門”所在,推進改革能够抓住要害、直奔主題,繼續為港理財,少了“磨合期”,效率和效果非他人可比。 “新思維”有多渠道輸入 “新面孔”可以帶來新思維。這是人們希望政府更多崗位“以舊換新”的最大理由。 其實,“新思維”固然重要,但獲取的管道很多,政府可以建立多項機制,引入更多“高參”。 行政會議就是最大的“高參”組織。《基本法》第五十四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 第五十五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的成員由行政長官從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和社會人士中委任”;“行政長官認為必要時可邀請有關人士列席會議。”對照《基本法》規定,可以看出這個高參組織還有強化的空間。 李家超在政綱中還提到:“廣泛吸納人才,加入政府委員會、咨詢架構等,壯大建設力量”;“邀請社會各界,出謀獻策,各司其職,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善用智庫研究能力,建構優質、多元的智庫生態,提升社會整體政策研究的活力。” 這些都是為政府引進“新思維”搭建管道。只要政府主動作為,輸入“新思維”的管道還可更多。 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市民對政府的批評之聲從來就沒有吝嗇過,有識之士的金玉良言也不少,新思維、好建議、真辦法從來都沒“斷貨”過。 即便是政府的“新面孔”不多,也有許多渠道可以向政府“輸血供氧”。 政府問責官員主要負責執行層面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要有謙卑的心態和坦蕩的胸懷,能虛心傾聽、從善如流。二是要有超強的執行力,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定下來的事情落實到位。 中央政府、涉港部門、政府高官、社會各界為何普遍對現任特首辦主任陳國基印象良好,他的最大優點就是待人和顔悅色,辦事虛懷若穀,擅長未雨綢繆。 我們再看,市民對政府不滿之處頗多,排在前幾位的并非“缺少新思維”,而是“不接地氣”、“不聽民意”、“做事缺少統籌”、“慢半拍”、“考慮不周全”等等。特別是抗擊第五波疫情的初期,這些弊端表現得尤其明顯。 最重要是更新理念策略機制 一個團隊能力如何?關鍵取決於理念、策略、機制和人才。但理念、策略、機制的重要性在人才之上,如果前三者出了問題,有再好的人才也用不上。歷屆特區政府的弱項恰恰是在這裡! 有市民曾舉例說明政府辦事效率低下的表現,稱許多後巷有廢棄電單車,對行人造成阻礙,這事看似簡單,處理起來卻不容易。 有車牌的要通知警方、運輸署;無車牌的等同垃圾,就通知食環署;如果後巷小道有業權屬於政府的話,就要找地政署、私人大廈的法團,甚至民政署亦都牽涉在內。 公務員做事的理念是“程序至上”,導致流程繁瑣;政府官員缺少提升效率的策略,按部就班;政府部門之間沒有建立協調合作的機制,配合度很差。三個方面都有問題,導致辦事效率一直不能提升。 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出,加強政府的統籌能力,并在新班底中設立3個“副司長”,便於統籌各部門幹好同一件事情。 比如,涉及住房問題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都由司長級官員領導。這些都是從理念、策略、機制上補齊短板。 一旦找準癥結所在,解決問題的思路正確,與“新面孔”相比,“老面孔”諸事輕車熟路,效率會更高。 因此,像陳茂波、陳國基、鄧炳強等人留任,不失為一個多贏的好選擇。類似“能幹事”的“老面孔”在管治團隊中再多一些,中央、市民都喜聞樂見。 李家超早前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稱,公務員整體有效率、有能力,但被繁複程序綁住了。可見,重要的不是換人,而是換理念、策略和機制。這也可以解釋李家超新班底裡面“老面孔”居多的主要原因。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