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吳桐山:解決香港房屋問題需大小兼備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近日為“幫港出聲”發表土地房屋問題的報告,指1993年至2020年期間,香港樓價升幅達232%,但港人月入中位數增幅只有153%,年輕人群組的月入升幅更只有115%。難怪市民越來越負擔不起樓價,年輕人不斷向下流動。該組織更推動一個“全民討論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活動,筆者在此也淺談個人見解。 土地房屋問題急不容緩,私人樓價負擔指數長期高舉全球首位,輪候公屋的首次派屋時間也迭創新高,新一屆政府要全方位動真章,不論大小動作都要做,才能在短中長期滿足大家的居住願望。 明日大嶼、北都區具戰略意義 所謂大小兼備。大的有如明日大嶼計劃、北部都會區計劃這些橫跨數十年的大工程。雷鼎鳴教授建議,政府計及外匯基金有約2萬億元可動用財政儲備,可動用其中1萬億至1.5萬億元填海造地和改善基建,推算政府可以從明日大嶼獲得1.1萬億元的收益,比投資在美元資產更安全保值。 無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都區,都是對接內地經濟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大型基建,既是造地建屋解決市民居住難,也具有香港在國家定位的戰略性意義,固然值得支持。只要對國家和香港的未來有信心,相信這些戰略性投資都是穩賺不賠,更能為香港再造輝煌。 但大工程畢竟曠日持久,並非三幾年內可以見到實效。要讓市民馬上有樓到手,就要循小處著眼。例如用好閒置土地、改善公屋資源分配等等。 根據規劃署前年12月底的數字,全港共有192幅空置校舍用地,當中153幅用地屬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另有5幅用地有待研究。這些空置校舍設施和配套完善,有團體認為適合改建做過渡性房屋。隨著本港出生人數減少,香港中小學未來幾年恐怕會面臨一輪新的殺校潮。雖然這不是我們所樂見,但對於土地資源加快流轉,卻是有利於短時間內見到更多土地的方法。 加快空置土地公屋流轉 公屋資源如何更有效分配也是一個小處著眼的角度。早前有房委會委員建議,將輪候者挑選公屋的次數縮減為兩次,如此的確有利於短期內縮減輪候時間。新任特首李家超又建議容許未完善配套的公屋先上樓,相關做法要盡快落實。 另一個可改善之處是較為靈活地處理凶宅和貨尾單位。房屋署的特快公務編配計劃19日接受申請,成為某些主流報章的頭版新聞,說輪候者紛紛申請,怕窮多過怕鬼。但細看數字,房屋署過去5年特快公務可選單位的數目,由1100個增加至今年的2000個。 香港中通社記者 許其皓 攝 大家是否覺得有點兒奇怪,一方面是輪候公屋越來越長,公屋興建數量不足;但另一方面是特快公屋的供應其實越來越多。筆者過往也參與過挑選特快公屋,很多特快公屋根本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名單上,今年沒人有揀選,留待明年再給人揀選,如此公屋又空置一年。 問題一是某些特快公屋底子較“黑”,有不止一宗人命發生,輪候者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不怕、不怕”,但真正要他簽字接受的時候,他就打退堂鼓了。二是其實房屋署對特快公屋的要求其實也頗為嚴格。例如我記得有一次我去揀特快公屋,有一個5至6人單位,多年沒有人接受,但我願意。但房屋署說不可以,因為我的申請名單只是4人,不能選擇5至6人單位。問題是,這些特快公屋長期沒有人接受,越積越多,與其空置,房屋署是否可考慮適當放寬條件,讓公屋資源用得其所呢? (作者吳桐山為香港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