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三個關鍵字看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的開局表現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就任已逾兩個月,行政長官李家超競選之時就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市民期盼早日見到結果,對新一屆政府的期望值很高。 當然,兩個月出結果是不現實的,但凡事要看變化、看趨勢,只要變化的方向與人們的期待契合,希望就在前方。 筆者觀察新一屆政府兩個月來的表現,有三個關鍵詞躍入眼簧:破局,貼地,溝通力。 關鍵詞一:破局 有市民曾感嘆:“通關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確,疫情爆發兩年多來,香港與內地隔絕,骨肉分離,咫尺天涯,令人唏噓不已! 李家超在上屆政府任政務司司長時,就一直負責洽談通關之事,久久為功,終於有了結果。 本月1日在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深圳市會談結束後,李家超通過記者會告訴市民,“逆向隔離”方案獲得了廣東省的支持,也就是赴內地人士均在香港隔離,然後通過閉環管理信道進入深圳,這樣就符合內地“7+3”的防疫政策。 李家超率領特區政府解決此事給人的深刻印象是兩個字:破局。由於香港與內地的防疫政策不同,通關洽談長期陷入僵局。 一方面,香港居民對進入內地“被隔離”、且隔離期限較長,心理上難以接受;另一方面,深圳的防疫壓力很大,堅持嚴格的防疫措施不能鬆,香港第五波疫情外溢深圳,就曾引發疫情擴散,深圳整個城市曾“靜默”7天,不僅使其經濟遭受到巨大損失,還波及內地產業鏈的運轉,成本實在太大了! 變“僵局”為“破局”,背後是李家超和特區政府團隊思維方式的突破。既然關口不能少,能不能關口前移?兩地僅隔一條深圳河,具備這個條件,共識就此形成。 目前,河套地區已作為隔離點正在做準備,大量的後續工作,李家超也交給了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跟進。 其實,“破局”之舉,不僅僅表現在通關上,最近,粵港雙方同意設立13個粵港合作專班,包括北部都會區、南沙方案、青年創業就業實習等事項。 “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口號喊了很久,但“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一次,粵港雙方著手建立合作機制,這也是一個突破。 關鍵詞二:貼地 如果說“通關難”涉及的群體是小眾,那麼,疫情之下的睏頓,涉及的則是大眾。打工仔搵食艱難,或失業、或減薪;中小企業舉步維艱,或倒閉結業、或苦苦支撐。 在推出了幾輪紓困計劃之後,庫房“存糧”並不豐盈。怎樣把“一分錢掰成八瓣”用?財爺陳茂波走街坊、訪店鋪、跑商場,做足了功課,最終推出了頗具香港特色的“電子消費券”計劃。 把“券”派給港人,用“券”購買港貨。既為市民紓困,又為商家紓困;用“電子券”,還有利於推廣香港的網上消費。達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波叔和特區政府一下子拉近了與香港居民的距離。 在市民心目中有很高威望的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兩個月來,幾乎一天也沒有休假過。馬上要臨近中秋節了,他前天利用周日假期,帶領紀律部隊官員探訪觀塘劏房戶。他走進一戶只有100多呎的居民家裡,很耐心的瞭解基層居民的心意,鼓勵小朋友好好讀書。 他說,每次探訪基層劏房家庭,都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每次鞭策及提醒自己,作為特區政府官員,要時時貼近社會、努力改善基層市民生活。“武官”給人的印象是硬朗的一面,而他基層訪民讓人看到俠骨柔情的一面。 下個月,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將要出爐。這份報告重點關注什麼?特區政府加大了“聽民聲”的份量,安排的基層咨詢意見會多達三十多場,聽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階層所關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負責聯絡各個政府部門,互相協調,分工合作,落實到各個街區。 這些事情給人的深刻印象是兩個字:貼地。香港的治理長期沿用“精英治港”,這固然有許多好處,但其弊端恰恰在於“貼地”不够。經常問政於民,及時回應市民關切,貼地制定施政策略,政府在市民中的認同度就有希望漸漸提昇起來。 關鍵詞三:溝通力 新一屆政府班子就任至今,還有幾件事情給人們留下了較深印象:7月4日,李家超團隊上任後首個工作日,與深圳市達成共識,深圳每天增加入境港人名額700個,並另行安排8類“人文關懷通關名額”;7月13日,李家超率部分特區政府官員赴立法會,與議員舉行前廳交流會;8月12日起,李家超宣佈香港實行“3+4”方案,即從台灣地區及海外抵港人士的強制隔離安排,改為3天酒店隔離加4天居家醫學監測。 這些事給人的深刻印象是三個字:溝通力。與深圳的溝通,促成了入境名額增加;與立法會的溝通,旨在加強雙方的配合;“3+4”方案隔離方案的實施,則是采納了工商界人士的建議,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可以看出,李家超特別注重溝通,以溝通得到中央、內地和香港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力求把每一項工作都辦得圓滿。 其實,溝通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一些政府官員不重視溝通能力建設,吃了不少虧。 2018年深港高鐵“一地兩檢”、2019年“修例”方案、2020年全民核酸檢測都曾被誤解。看看過去這些事情,政府與公眾溝通的功課做得不够,令各種解讀版本流傳民間,鬧出了不小的風波,政府處處被動,時時挨罵。 也許是汲取上屆政府的教訓,在提昇溝通能力方面,李家超早有考慮。有人稱政府班子“武官”出身的人士多,李家超、鄧炳強、曾國衛均是紀律部隊出身。卻少有人看到媒體人也多。政府司局長的“政治助理”這個職位竟然有8位是媒體人,另有多位官員具有媒體從業履歷。 依筆者看來,“武官”執行力強,辦事效率高,“強”、“硬”、“快”的辦事風格,會造成磕磕碰碰的麻煩。大批媒體人進入政府,既懂得政府的運作,也懂得如何與公眾溝通,可以令政府推出的舉措得到公眾理解和支持,“文”與“武”搭配,“做”與“說”銜接,可以把政府治理能力提昇到新境界。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闡述“愛國者治港”時提出“五個善於”的標準,其中有:“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 “破局”、“貼地”、“溝通力”三個關鍵詞恰恰與之對應。由此可見,李家超率領的新一屆政府領悟到了“愛國者治港”的深刻內涵。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編輯:刘春】
|